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什么要强调数字感?到底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些一直是我们老师关心的问题。数感是对对数和运算的一般理解,它帮助人们以灵活的方式进行数学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用策略。同时,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数的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式表示数,掌握数在特定情境下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表达和交换信息,选择合适的解题算法,估计运算结果,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诚然,让学生树立和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培养数字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体验中建立数字感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认知活动中的思维经历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具有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数感。同时,整数、分数、小数、负数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总结,与解决问题密切相关。如果老师生硬地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经验。即使把概念背下来,也很难理解概念的含义,更难在生活中自然自觉地找到概念的原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和体验数学,感受“数”的趣味性和作用,并与之产生亲切感。

比如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字》第一册中的“可爱的校园”,我们可以提出“你能数一数有多少只兔子吗?”根据教材创设的具体情境(一张充满童趣的动物学校开学图)鼓励学生自己观察问题,从事物的具体数量中抽象出“数”,认识到数具有表示物体数量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组织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教室里的数字”、“校园里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再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理解》中的“一点(one point)”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已经知道一个苹果平分给两个人,每人分一半,但是怎么表达“一半”呢?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一种表示“一半”的方式,从而引出“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在各种表达方式的比较中体会到用1/2来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促进表达和交流中数感的形成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经验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宽思维,丰富对对数的理解,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比如在二年级《生活中的大数》第二册学习“数一个数”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把10页(厚度相同)的书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一本1000页的书有多厚。然后,展示小学生的敬礼图,让学生想象一千个学生聚集在操场上会是什么样子,10这样的学校有多少人,一万人的体育场有多大。让学生分组谈论他们对“1000”和“10000”的感受。在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也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数字,发展他们的数字感。

第三,培养估算中的数感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助于人们提前掌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对对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增强运用数字和运算的灵活性,促进对结论合理性的理解。另外,估算也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多种方式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设计具体的情境,鼓励学生利用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来掌握计算结果,并根据问题的需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比如,在学习高一《两位数加法》第二册的“环形游戏”时,在进行精确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计调皮是否能赢,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计,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同时,在四则运算的学习过程中,要设计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养成估算的习惯,如:50元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哪两节课最适合坐车春游。再比如:二年级第二册《生活中的大数》,可以让学生估计一篇文章有多少字,有多少片叶子,一个桶里有多少颗花生。在这种估算训练中,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渐提高,一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就能迅速与数字建立联系。进一步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字感。

第四,在比较中培养数字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而且是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掌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高一下册“生活中的数字”单元“小小农场”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描述图中的情况?”学生交流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着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85只鸡、42只鸭、34只鹅的数量关系。比如可以说鸡的数量比鹅多得多,鸭比鹅多,鹅比鸡少得多,鹅比鸭少。通过描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理解多、多、少、少的含义。因此,当学生对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后,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对数的理解,认识到数的大小和区别,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进一步发展数感。

第五,加强解题中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将实际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学生要学会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一定的数感,同时也强化了已有的数感。比如“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老师可以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学生最想做什么?——《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有租车、设计游览线路图、预估所需时间、购票等问题。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为生活和知识本身建构新的意义,使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衔接,强化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渐进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逐步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数感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努力。

(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