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金冠王者至尊手机问题
揭秘电视购物乱象:抓一把就藏三招。
-
来源:国家商报。
利用上海企业“口碑好”的优势,在上海注册了1/3家电视直销企业。
据权威人士透露,在上海注册的电视购物企业占同类企业总数的1/3。
注册在上海,但在福建工作;说是镶钻手机,其实是山寨机...电视购物的弊端频频曝光,但企业背后的运作却鲜为人知。
数据显示,2007年电视购物行业已经超过6543.8+000亿元,但假冒伪劣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被投诉很多的电视直销企业往往销售额惊人。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电视购物产品投诉调查报告,披露了电视购物企业的惯用操作手法:在上海注册,在全国各地的卫星电视台播放广告,吸引外地消费者。
电视购物公司为什么要在上海注册?电视购物有什么不好?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国家商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毛妮1:以贸易公司的名义注册。
“50万的注册资金,七八个客服人员,一个产品,65438+万的现金流,就可以组成一家电视直销公司。”一位在电视购物行业工作超过10年的业内人士告诉国家商报记者,电视购物行业门槛相当低。虽然之前有规定,从事电视购物的企业注册资本必须达到2000万元以上,但由于电视直销企业在工商登记时都是打着“贸易公司”、“贸易公司”的旗号,各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是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注册资金也不过50万。可见这一行的暴利是惊人的。”
“由于对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监管相对宽松,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很多海外贸易公司分公司形式的电视购物公司。”据知情人透露,公布的贸易公司实际上是以电视广告为主要宣传渠道,销售保健品和化妆品。“所谓知名的香港公司,都是以老板香港朋友的名义注册的,几乎没有香港母公司的工作人员。”
棘手2:上海是最喜欢报名的地方。
虽然无法统计以贸易公司为幌子在上海注册的电视直销企业数量,但有权威人士指出,由于上海企业与生俱来的“诚信”,这类企业在上海注册的数量预计将占同类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因电视直销引发的投诉达4000余起,主要涉及广告与现实不符、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销售管理问题多、售后服务难以保障、承诺无法兑现等问题。
李明告诉国家商报记者,在上海注册公司容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上海在交通和物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部分百货厂商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所以成本最合理。”
据该电视购物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市面上的电视购物产品,60%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其余为广东的佛山、东莞、福建等地。"作为一个中间区域,上海是最好的选择."
一位长期为电视购物公司提供珠宝产品的供应商表示,电视直销产品的购买者多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他们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会轻易投诉,维权力所不及。
棘手3:品牌买断抢走溜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电视购物产品都是品牌买断,商场基本没有经销,消费者购买时无法比价。电视购物产品一旦推广成功,每年的利润高达数千万元,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是成本的十几倍。
在一周的不同时间,记者拨打了几家电视购物公司的售后电话,发现晚上7点以后很少有售后人员在线,“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在大部分电视购物公司形同虚设。
“通常一家注册公司只能有一款热销产品。为了不留下任何负面影响,产品售罄后必须立即注销公司。”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的电视购物从业者都有两张以上的名片,两个以上的不同身份。“他们一方面是亚洲一家购物公司的总裁,另一方面是上海一家网站的CEO。其实他们是两个体系,一个团队。”
一位退休的电视购物行业领军人物这样总结这个行业:行业混乱,从业者没有品牌意识,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甚至执着于“一拍换一个地方”、“抓一把就跑”的战术。
深喉的秘密
"有时我是法人代表,有时我是总经理."
“我们每卖出一个产品,就会换一个团队。有时候我是法人代表,有时候我是总经理或者运营经理,一切都是投资方安排的。”曾经是一家电视直销公司负责人的李明(化名)揭秘了电视购物的操作方法。
撇油器的最高利润是200%
20个销售人员,四五个售后团队,两个营销经理,一个产品经理,这样一个不到30人的电视直销公司,一年就能创造上亿元的销售额。电视直销的神话,让刚入行的李明多次在梦中惊醒。
李明是浙江人。2005年,他开始在上海郊区注册一家贸易公司,也就是电视购物公司,以电视广告为平台,销售保健品和电子产品。
“这个业务进入快,产品是厂家做的,广告是厂家拍的。我们只和电视台合作,播广告,负责销售。”李明说,为了显示公司资金雄厚、信誉良好,他经常让客服人员谎报公司地址,自称在陆家嘴上班。“即使消费者找到了工商注册的地址,也找不到工作人员,因为我们在徐家汇工作。”
自2006年以来,该公司每月售出4万件减肥产品。李明说,以热销的撇脂器为例,最火的时候,利润是200%。
销量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因为我们注册的是800开头的网络电话,消费者不知道公司的具体地址。我们的送货地址在昆山等长三角地区。”
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打通关系上。
“我虽然是法人代表,但不是真正的老板。”在消费者、媒体和监管机构面前,李明本人并不是真正的老板。他一年只能见幕后老板两次,公司其他员工几乎没见过他,所以他是一切的授权代理人。
李明透露,电视直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通常是投资人的亲戚、亲信,很少由投资人本人担任。
2006年年中,面对客户蜂拥而至的退换货要求,李明的幕后老板打算注销业务,继续经营另一家贸易公司。就在这时,禁播令出来了,电视台将对减脂器等减肥产品和保健品的广告进行严格限制。于是,他们决定销售其他产品,一款进价只有几十元,售价近400元的电子玩具,成为新公司的主打产品。
李明坦言,经营一家电视购物公司,2/3的精力集中在打通各种关系上,剩下的时间可以打理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我们卖的东西绝对没有效果,但是杀不死人。换货可以,但是永远不退。”
2008年底,厌倦了游击战的李明淡出了电视购物。他表示不愿意涉足电视直销行业,这个行业现在进入快但大多难以生存。但他透露,幕后投资者仍在继续这种“短期获利”的操作。
分析
为什么电视购物很难监管?
李明告诉记者,由于电视直销需要打通多层次的关系,在获取暴利的同时,也是各种利益层次之间的博弈。
据悉,日销量上千的电视直销企业,往往是当地县级政府的纳税大户。“几百万的税收对于区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2007年因上海一家购物公司的“虚假广告”而提起公益诉讼的北京律师刘说。在他看来,由于欺诈公司缴纳的高额税款,当地政府很容易成为庇护所。“骗子公司欺骗全国的消费者,而上海本地的消费者较少上当,因为更容易知道真相;即使被骗,一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对这类公司的打击力度比较小。”
曾起诉橡果国际“虚假广告”的河北律师李伦指出,由于电视购物产品的价格大多在几十元或几百元,消费者很少因地点、时间和成本等问题诉诸法律手段。“司法管辖区等地的保护主义也是维权难的因素。”
监管缺失也是维权难的一大原因。电视购物节目在内容上受广电局控制。从广告的形式来说,也是工商局管的。“现在从全国到地方政府,都没有相应的规范。很难界定谁负责,谁属于管辖范围。”某地方工商局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指出。
声音
立法规范电视直销
“电视直销大多是异地购物,而且在直销广告中,大部分商家都突出了产品名称、特点、效用等信息,却不提自己的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有的甚至连公司名称都没有。这些情况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成本。”上海市消保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一些电视直销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拖延或拒绝解决消费纠纷。”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电视直销企业的经营行为,规定直销广告中必须主动公开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所售产品符合标准。
上海消保委电视购物投诉频发的青浦、松江等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消协的作用只是协调处理,并不能根治电视购物的顽疾。”
呼吁加强监管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近日,在成都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20名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规范电视购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