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不能交流怎么办(不能和孩子交流怎么办)
最近看了一个江西卫视的真人秀节目《金牌调解》。一对夫妻因为孩子的问题互相指责,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向节目组求助。
两人的独生女小雨原本是个乖巧听话的男孩,但高一的时候成绩突然下降,不愿意上学,越来越沉默。
母亲管教严格,小宇终于考上了武汉工商学院。没想到她才开学两个月,就让父亲帮她偷偷休学两年。
后来她父母看她实在不想读书,就通过关系帮她找了份工作,但是她只去了两个星期,就不去了,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拒绝和父母交流。
母亲非常生气和失望。她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一怒之下把女儿赶出了家门...
“孩子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沉迷网络世界”、“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等问题,都可以在《把话放进孩子心里:高质量的亲子沟通》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著名亲子关系专家金韵蓉老师深知,当代父母勤于学习,不太可能犯“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你这样的孩子”“你没救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但她认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无意中、无意中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为孩子锚定了自我意识的错误坐标。
01语言的情感力量
开头提到的俞太太面对女儿的沉默很无奈,只好采取断然措施。结果女儿先是被派出所送到救助站,然后在外面流浪了三个月。还好她被好心人收留了,人也没事。
于夫人在节目中含泪说:“这姑娘谁不心疼?”我说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看得出来俞太太很爱小雨。她每天都在矛盾中度过。她只是希望女儿能好好反思一下。
然而女儿小玉并没有她希望的那么好。
小雨也被邀请到了现场。她说她从小就觉得压抑,妈妈太严厉。大一的时候,她终于受不了了。
她觉得自己失控了,然后成绩开始下滑,家里的氛围也变得更差了。妈妈脾气不好,经常情绪失控。她无法交流,感到无能为力,只好越来越沉默。
为什么俞太太的满满的爱,女儿得不到?
或许正如金韵蓉老师在《把文字装进孩子的心里:高质量的亲子沟通》这本书里提到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内容,还有情感。”
就像人们常说的“和你说话真的很愉快”“听他说话很沮丧”,有些语言甚至可以影响我们一整天的心情。
语言的情感力量是可以被他人捕捉并储存在潜意识中的,尤其是对孩子而言。
下面这些词是不是很熟悉?
“你不觉得丢人,我也觉得丢人!看看小王的成绩,再看看你的!”
“你这么胖,还吃得下吗?!"
“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没事吧?不要再像上次一样搞砸了!”
……
根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像这样的语言属于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最可怕的是,这种虐待往往隐藏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很多爱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说出类似的话。
金老师的一个英语老师现在100岁了,却不能正常谈恋爱。她40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一直单身。
她一辈子都无法愉快地享受这段感情,主要原因其实是小时候妈妈无意中说的一句话。
那一年,她11岁,妈妈带着她和妹妹去看望姑姑。
当他们去公园散步时,她听到她妈妈告诉她阿姨,她有一双大象腿,不像她姐姐的细长腿,也不像这个家里的女孩。
这句话就像一条永远无法挣脱的锁链,束缚了她的一生。
每当她照镜子时,总是一眼就看到自己丑陋的大象腿。她很自卑,不敢穿裙子,不敢游泳。结婚后,她甚至不能在丈夫面前脱衣服...
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夫妻生活,也让她守寡后无法重新步入婚姻。
有时候,我们只是随口一说,但身边的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父母的期望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虽然我们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释放出让孩子害怕的情绪。
一个即将中考的男生曾对金老师说:
“我爸基本上已经不再关心我的学习了,但是我知道他对我很失望,因为他现在都不看我了,好像我是隐形人一样。每次从他身边经过,我都能感觉到他在我身后摇头叹气,也能看到我妈阻止他这么做的眼神。我真的很惨,很自卑,怕中考成绩出来后他对我更失望。”
这个男生的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从65438年到0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去了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们选取了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的智能测试实验。
然后,他们随机抽取了一些参加测试的学生的名字,拟定了一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把名单交给了老师,并郑重叮嘱他们不要泄露出去。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再次召集同一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
结果令人惊讶。
这份榜单上的学生智力增长更快,情绪变得积极,更愿意与老师互动,求知欲变得更强。
罗森塔尔认为,虽然老师们没有公开名单,但在与名单上的学生互动时,他们更有耐心,充满期待和鼓励。他们的身体语言如微笑、声音和眼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上学。
这一实验结果给教育界带来了极大的反思,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望效应”。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一个男生(女生)一生都在寻求父亲(母亲)的认同。
家庭给一个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是以情感的方式储存记忆的。
如果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刺激,那么长大后的孩子会记住自己不可爱,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感必然低下。
03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模式
经常有一些家长不知所措:
“我不知道怎么和我的孩子说话?我明明是爱心提醒,孩子却听起来很唠叨,跟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别说了?这让我很烦。"
那么,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我们说什么才能把话装进他的心里呢?孩子怎样才能收到我们的爱?简单来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成年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一些负能量来得太突然,欺负行为自然存在于人性中,让我们回到家就不自觉地发泄在孩子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很容易被圈里分享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老婆”所唤起,让我们误以为只有我们自己很惨,别人都活在无限风光中,这样会增加我们对输赢的在意,加剧我们的焦虑,更难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交流。
所以金老师建议我们不妨试着关闭一段时间朋友圈,学会释放情绪。
除了常用的倾诉、哭闹、吃饭、逛街等方式,她还推荐了香薰、色彩能量疗法,让我们通过嗅觉、视觉等感官来宣泄情绪。
第二步,主动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
金老师认为,很多孩子很难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引起强烈感受的情绪,或者是害怕表达出来后会更麻烦。这时候他们会用一些行为来发泄情绪。
比如没有尿床的孩子突然又开始尿床,经常啃指甲或者撕指甲,经常躲避父母的目光,沉迷网络游戏,晚上睡眠质量下降,精神恍惚等等。
一旦意识到这些信号,不妨遏制自己的焦虑,接受孩子目前的情绪,然后找平时和孩子亲近的长辈和他们交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犹豫不决,绕了很久,也要先耐心听孩子说,可以时不时拍拍孩子的背,给他一个拥抱,向孩子发出爱和支持的信号。
第三步,警惕孩子的语言欺凌。
在地位上代表权威的父母,在被孩子质疑时,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说话的方式上,而不是内容上,于是“叛逆”、“对父母不尊重”等词汇就自动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很容易脱口而出以下这些话:
“你在乎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你的翅膀硬了,对吗?现在学会顶嘴了?”
“反抗你!”
你可以想象孩子听到这些话后是什么反应,亲子交流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连法院都要在“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判案,那为什么不给孩子辩护权呢?
但是,这里的“借口”必须是在礼貌的前提下进行的。
有人可能会问:“辛苦一天回到家就不能放松一下吗?”
当然了。
但是在回应孩子之前,我们不妨深呼吸三次,给自己一个停顿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老板一样对待孩子,三思而后行,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真正开始了。
《把话装进孩子心里:高质量亲子沟通》这本书里有很多类似的沟通技巧。
如果你还在为如何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而迷茫,为进入孩子的内心而迷茫,或者为无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苦恼。
让我们来看看金老师的全新力作。她把自己十几年来在临床心理治疗中遇到的主要的、典型的案例都收入了这本书。
书中有生动的故事、实用的文字、有趣的亲子互动游戏。是一本即读的沟通指南,适合不同情境下的亲子沟通。
愿我们都成为孩子信任的,愿意说真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