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育家长必须知道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育儿教育家长必须知道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

三岁前,宝宝会被父母带去医院做一些常规的身体检查。除了必要的疫苗接种,家长还关注孩子的身体生长和进步,如测量体重和身高。医生拿出宝宝这个阶段体重身高的“规范”,与正常发育不同,需要家长提供营养。

同样,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像儿童身高一样有一个成长坐标。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把人的认知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这个理论,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并不是成人思维的缩小版(比如婴儿认为离开自己视线的人是不存在的)。

皮亚杰的理论为人们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期望提供了一个基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以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活动和任务,这也是我们理解皮亚杰理论的价值所在。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阶段都与其他阶段有质的区别。在每个阶段,孩子们都会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婴儿到青少年,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的感性运动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本文将介绍每个阶段的两个关键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感官世界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他们通过发展感官和身体活动来认识自己的世界。宝宝已经从一个只会反思和随机行动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有行动目标的孩子。

婴儿喜欢用嘴“尝”东西,用手抓东西,眼睛盯着周围的任何东西。有心的妈妈会准备干净的玩具让孩子嘴巴上瘾,给孩子提供黑白卡和色卡刺激孩子的视觉,提供一些特殊的声音训练孩子的敏感度(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非常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父母提供各种机会刺激宝宝的感性活动,有利于宝宝的认知发展。(皮亚杰把知觉运动阶段分为六个子阶段)通过这些活动,儿童也认识到自己的活动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这是活动的源泉,有利于他们主体性意识的建立。

客体持久性,客体恒常性

这一阶段认知的成就是婴儿获得了“物体永久性”,即婴儿即使不在视线中,也能意识到物体或他人依然存在。这种认识也构成了他们对象概念的一部分(一个对象可以认为是一个物体,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人,这对于形成客观世界是现实的、有序的存在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物体永久性”是指婴儿感知到周围人、物体和自己的分离和独立,一个充满物体和事件的世界是他们认知的基石。另外,孩子爱玩捉迷藏游戏也与此有关。

2.运营前阶段(2-7岁)

符号使用和游戏时间

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他们学会了用“符号”来表现具体的人和物。“符号”的使用减少了他们对特定环境和特殊工具的依赖,他们可以开始一些“自由创作”。

“想象游戏”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趋势。游戏融合了认知、情感、语言和感知运动行为,可以促进大脑中的连接密度和未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howes &: Matheson,1992),大概也是在这些游戏活动中经历了美好的童年。

“三座山使命”与自我中心主义

“三座山任务”是皮亚杰为研究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而设计的实验,即儿童面对桌子,桌子上有“三座山”,一个洋娃娃坐在桌子对面的椅子上。实验者问孩子们娃娃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的。皮亚杰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山的。

“三座山任务”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认知主要是从“自我中心”的角度出发,还没有“拉开距离”以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和自己,所以这是一个认知问题,而不是儿童的自私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各种可能性,所谓的“情商”教育也是基于换位思考的角度。

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孩子观察事物是一面而不是多面的,这一面会被他放大。比如有的孩子在画人的时候会把腿画得很大很粗,与其他部位不成比例,可以解释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对腿的观察更直接。

事物互相比较时,会认为长的杯子会装更多的水,而忽略了杯子的小直径。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不能分散的,即他们可以同时考虑几个方面的情况,所以他们没有逻辑思维。集权限制了幼儿对社会和身体关系的思考。

据我观察,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游戏时,在游戏任务中设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并不容易。大多只专注于完成一个目标,其他目标直接忽略。

3.具体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逻辑思维

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通过特殊的经验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这就是归纳逻辑。

如下图,孩子和猫在一起,会出现眼睛痒,流鼻涕,喉咙痛的情况。然后他会认为猫和这些过敏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想法会采取应对反应,避免事情再次发生。

但是演绎推理在现阶段还是相当难的(比如三段论:所有的狗都叫,阿奇是狗,所以阿奇叫)。在皮亚杰看来,演绎推理只会在青春期发展。

守恒和可逆性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意识到了事物的守恒。比如下图,A和B装的水体积相同。如果把B的水倒进C,孩子就不会再认为C的水比A的多了。在此之前,他们很难得出这个结论,他们也会得到这样的认识:一块橡皮泥会被压成同样体积的“披萨”。

同时,思维也具有可逆性,如A & gtb,那么b < A,这个在前期操作阶段很难,他们的思维是不可逆的。在孩子接受数学启蒙的时候,很多家长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4.正式运营阶段/正式运营阶段(12岁以上)

抽象思维

在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符号特征,但仍然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或经历。在这个阶段,思维是完全自由的,个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更灵活的信息操作方式。

他们不再受此时此地的限制,而是可以了解外星人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符号(比如X代表一个未知数),所以可以学习代数和微积分。我能理解隐喻和语言,所以我能从文学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想象各种可能性,形成和检验假说。

演绎推理也是这个阶段思维的基本操作形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评价认知发展的程度,皮亚杰设计了钟摆任务实验,实验中钟摆的悬线长度可以调节,钟摆本身有几种不同的重量。让实验者根据皮亚杰对一个孩子亚当的观察和跟踪,判断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钟摆的摆动速度。

1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系统解决这个问题。他会设计实验来检验所有的假设,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首先是线的长度,然后是物体的重量,然后是物体被释放的高度,最后是推动物体的力——一次保持其他三个因素不变。

这样,亚当就可以确定只有一个因素可以决定钟摆的速度,那就是线的长度。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知道,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获得了系统的解题能力。通过制定计划,遵循一些方法和步骤,他们会尝试和验证(试错),提出假设问题和发散思维,并获得更多的解决方案或可能的结果。这些都为他们以后解决科学实验问题或者现实生活工作生活问题打下了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型

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儿童达到这些阶段是否只与生理年龄有关?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促进的,每个阶段认知发展的成就都是通过认知过程(适应/平衡->;图式)是通过不断积累实现的。下面将介绍这一认知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

模式(方案)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它是我们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是我们已有知识和概念的集合。我们用图式来解释和预测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各种“思维导图”)

同化;同化作用

同化是一个将新信息融入已有图式的心理过程。(例如,地球上可见的物体的运动可以归因于牛顿的理论)

适应(住宿)

适应是指新的信息与原有的图式不一致,所以要重建新的图式或者修改现有的图式来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新情况的出现,使得爱因斯坦最终突破牛顿范式,提出了“相对论”)

举个例子,你认识的一个邻居女孩很友好,很有礼貌(这是一个图式),但是有一天你透过车窗看到她用雪球砸你的车。这种行为不符合你对女生的图式,不是你所期待的,但你可能会忽略这种行为,认为她是在模仿同龄的孩子,这并不代表礼貌。

你不改变对她的基本看法,只是有时候觉得有点调皮(这是同化),或者你重新评估,改变对她的基本看法,使之更符合现在的行为(这是适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始于天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抓握瓶子、鹅卵石或探索一个房间的边界,儿童实现了“物体的永恒性”和“事物的守恒性”,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准确描述(不断的同化或适应使图式越来越准确和客观,这是非常熟悉人工智能由数据“喂养”的思想),同时发展了更好的处理周围世界的能力。

父母作为脚手架的角色

俄罗斯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皮亚杰把认知仅仅描述为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而维果茨基把认知发展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他指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认知技能的获得只是他们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活动帮助儿童内化思维和行为的社会模式,并获得社会习俗。与皮亚杰理论的自主性相比,维果茨基更强调父母在儿童认知成熟中的作用。这里有两个关键概念: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断发展的,但他们的能力并不太难加工。假设孩子在A级能独立解决问题,那么A级就叫实际开发区;在B级,孩子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更有能力的成年人或同龄人的帮助下可以做到。那么A级和B级之间的区域就叫做“近期发展区”。

脚手架(脚手架)

支架是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由有能力的成年人或同龄人提供的有效帮助和支持。在工地上,脚手架起着建筑的支撑作用,建筑一旦建成,就要拆除。在认知发展中,支架是他人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思考和定义任务,或者提供适当的线索促进问题解决的能力。一旦学习者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脚手架就应该拆除。

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认知的理想发展路径是在父母(或其他能人)的脚手架下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但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孩子目前的“最近发展区”,去观察、跟踪,给他们提供更有趣的活动(游戏)。这确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就像给孩子买玩具一样。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不懂事,就买了颗粒很小的乐高玩具。导致他稚嫩的双手很难抓住这些小颗粒,主题复杂。最后,他不得不根据图纸来建造它们,但他从未参与。这个玩具对他有什么意义,只会增加他买玩具的挫败感。因此,任务的适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皮亚杰的四阶段理论”虽然提出了一个路标,但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框架,其子女的实际发展水平对具体的个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这个“规范”。所以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活动,来确认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挑战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游戏)来确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