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生每周平均游戏时长
2021似乎是教育改革的大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双减政策”、“取消周考、月考、期中考试”等教育措施。学生学习压力减轻,不再需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可以尽情的玩几个游戏,无忧无虑。
很多家长非常反对孩子玩游戏。他们认为打游戏会导致成绩下降,孩子经常熬夜打游戏,影响身体素质,从游戏中学到很多坏习惯。家长认为游戏是摧毁孩子的“毒瘤”,应该彻底根部雕出的。
2021年8月30日,正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家里温暖的小窝,含泪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时,家里也为广大未成年同学送上了一份“礼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玩东西问题进行严格管理。
通知中明确规定,10时至次日早8时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每周五、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晚8时至9时只能为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游戏服务。
也就是说,在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出后,未成年游戏用户被严格限制在每周3小时。周五到周日,每天1小时,每周3小时,对于那些沉迷游戏的未成年用户来说,他们一天玩游戏的时间不可能少于3小时,可能会玩一整天。
其实,关于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通知并不“突然”。早在2019,国家就曾发布过类似的通知。当时通知的具体内容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未成年人每天玩游戏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天玩游戏不得超过1.5小时。
当时这个通知一出,很多家长都表示政策太宽松,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希望国家能再次减少游戏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呼吁“压缩”游戏服务时间,国家也顺应民意,于今年8月再次发布游戏时限禁令,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做出了更加细致和严格的调整。
二、学生:晴天霹雳的坏消息,很多未成年学生看到这个通知都不开心,更直言:这个通知就像晴天霹雳,快乐的源泉没了。很多未成年学生甚至说:这是年龄歧视。你必须在学校继续学习,但是你要到周末才能玩游戏。
事实上,中国的未成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已经到了对游戏“痴迷”的状态。无论游戏水平高超还是一般,他们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游戏上,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游戏的盛行也让这些未成年学生之间有了互相“游戏段子”的新趋势。他们不是比较谁的学习成绩高,谁的奖项多,而是比较谁的游戏水平高。但是,禁止未成年学生晚上玩游戏,也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这根本不是所谓的“减负”,而是压力的增加。
三、家长:铲除“毒瘤”,欢天喜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手机,未成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可以用手机刷短视频,和朋友玩游戏。自制力强的学生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娱乐和学习时间,学习时会学,玩耍时会乐。而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一碰手机就会无休止地玩,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能一起帮忙,通过各种措施约束学生玩游戏,让学生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学习上。但是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直守护着每一个学生,这也让很多未成年学生陷入了游戏的深渊。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介入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家长们拍手称快。
第四,家长是防止未成年学生沉迷游戏的关键。1,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游戏成瘾在国内未成年学生中非常普遍,但其实很多成年人也喜欢玩游戏,有网瘾。而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大多较弱,容易沉迷游戏,从而影响学习。对于这样的情况,是时候让父母心慌、担心了,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因为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家里玩游戏都是受父母影响的。如果父母回家坐在沙发上开始玩游戏,那么未成年人就会模仿父母,跟风游戏。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行。
另外,家长也要注意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会比较强硬,为了听话会没收手机等等。但有时候,网瘾并不是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游戏只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诉求。很多家长不管未成年人,只是一味赚钱,只好把心思寄托在游戏上。
2.借助游戏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和未成年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比如可以通过亲子活动中的一些奖惩环节,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要缩短未成年学生在家的时间,在家时间太长容易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多带他们出去走走,或者把他们送到乡下的外婆家,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
小六说:虽然国家出台了“未成年学生玩游戏时间限制”,但真正的执行效果还是要看家长的执行能力。如果家长认为国家出台了措施,就会无视未成年学生,把问题丢给学校和老师,那么国家出台再多措施也没用。
当然,家长在面对打游戏的问题时,不应该用辱骂、谩骂等不良方式教育未成年学生。就是给他们更多的耐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一味的“棍棒教育”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