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哪些性习俗?

哈尼族习俗如下:

1,哈尼婚礼

每到“扎勒特”(十月),全国各地哈尼族的姑姨、尼姑以及所有已婚妇女都会回到父母家,与父母兄弟共度佳节,以此来认祖归宗。新娘家的亲戚为他们的款待做了丰盛的食物。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吃饭的传统习俗,女主人特意为回乡的姑姨们单独设宴。很多女性面对一桌子的美食,羞于吃筷子。

女主人在大家面前铺了一片芭蕉叶,然后把桌上的各种美食一一拿起,让客人们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热情款待面前,客人不得不拿起一块食物,就像在吃一样。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在饭碗的末端巧妙的用两个手指夹着食物问,以示感谢。

红河地区青年男女的社会择偶活动中还有一场精彩的爱情宴,哈尼语称之为“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举行。同村的一群小伙子商量后,某天晚上邀请了一群远村的姑娘来“阿巴多”。当时有10、20个年轻姑娘打扮好,举着火把来到男方村吃饭。

小伙子们看到姑娘们被邀请吃饭,欣喜若狂,于是在灯火通明的酒店里摆开几张八仙桌。桌子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咸鸭蛋、大块炸豆腐、大块粑粑、水煮大公鸡,各种能上桌的菜应有尽有。准备好,宴会开始,年轻男女成双入对。

桌外有一个搞笑的侍酒师,在大家面前给杯子斟满酒。随即,团伙头目和女孩头目举杯互敬,然后一个个唱歌互敬。

当一男一女互相敬酒时,其他夫妇互相敬酒并唱歌。酒过三巡,姑娘们就告辞了,等东方破晓再回去。

这伙人用芭蕉叶把各种好吃的包起来,给车站小姐们在路上吃,并定下具体时间回姑娘村“阿爸多”。直到这时,女孩们才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十月、喝新谷酒的习俗。

到时候,歌舞、摔跤、磨秋、射弩都会很热闹。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在街上摆酒席,餐桌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饮街酒,共庆春节,表现了哈尼族人民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月一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叫“Kuzaza”,时间是夏历的6月26日,所以也叫“六月年”。

六月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红河地区被称为“苦涩的扎扎”。日期通常在6月24日左右,节日持续三到六天。

在节日期间,牛被献祭给村庄的“秋室”,牛肉户被分开来祭拜他们的祖先。年轻人聚在一起“荡秋千”,摔跤,打猎,唱民歌,其乐融融。

传说在古代,哈尼族人不知道一年应该分成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教会了哈尼族如何划分月份。世界上种了一年的树,一根树干算一根。哈尼族得到了第六支。从那以后,他们在六月庆祝“Kuzaza”。

他补充说,以前七仙女去哈尼寨,做了磨帮。他们轮流玩耍,逗得站在右边的小鸟哈哈大笑。鸟儿快乐地歌唱,歌声感动了众神,众神给了世界祝福...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庆祝库扎扎的时候都会荡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端午节、中秋节。农历正月后三五天,有条件的人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招待。端午节和中秋节与中国的习俗大体相同。

这个节日分为三天。6月23日,全村要杀一头牛祭祀神灵,把祭祀的牛肉分给各家各户。6月24日,人们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会叫孩子的灵,先从村外叫进屋里。呼灵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中走到哪里都会被呼到。

猛兽受惊,雷惊而倒的地方要叫,使灵魂不能藏在受惊的地方。人们相信,如果被召唤,人们的健康会更强。6月25日晚,他们用牛的筋骨打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枝绑火把,点燃,赶出家门,驱除灾害和鬼魅。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神帮助庄稼和牲畜长好,以免遭受病虫害。

3.吃新谷

红河沿岸的哈尼族,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老规矩,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从自家的水田里拉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米回来。

拔米时要选择株数单一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则会觉得不吉利。

下午把早上捡回来的稻穗搓掉,放在有壳的锅里烤,直到稻子开花。每个人都应该在吃之前给狗一些米花。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场洪水过后哈尼族恢复的种子是狗带来的,要感谢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都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也想把阉割过的大肥鸡宰了,希望来年的生活充实幸福。

4.十月一年

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年”,持续六天,具体日期可以先给各村。农历十月,哈尼称之为“扎勒特”。

根据他们的古代历法,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的第一天)。节日期间,每个村庄都会举行街头宴会,称为“八大奇观”。

农历十月,大米刚刚入库,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烤甜“闷罐酒”,准备择龙日过年。在中国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打扫房子和寨子的每个角落,然后洗澡和换衣服。

大年初一,每个寨子都要杀猪。不管猪的大小,肉都是按户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肠、胃的数量有限,也要分配给每个人。

下午,各家各户把自己那份猪肉和水供奉给祖先,为了人畜的安全,还供奉龙树和村神。谷物收获后,街上的宴会开始了。各家都把最好最好的菜摆上桌,来个比赛,看谁家的菜好吃又丰盛。

首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下,然后大家分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然后互相尊重,庆祝丰收。祝来年全村平安风调雨顺,大家齐心协力,再夺丰收。

吃饱饭后,500岁以上的妇女在宴会上拿起碗,在碗中跳舞。女孩们剪下棕榈叶,在棕色的扇子上跳舞,直到太阳落山。当宴会的火被点燃时,男人们敲芒鼓,跳神秘的芒鼓励舞。人们尽情地跳舞、唱歌,直到第二天早上。

节日期间会举行家庭聚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被邀请参加。他们一整天都充满了欢呼,特别是唱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起源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这个时候,正是大春上台,猪在马厩里养肥的时候。有条件的人都杀了牲口,做了糯米饭,蒸了年糕,给天地的祖先染了黄糯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亲戚朋友互相拜访;

有男孩的家庭经常在这个节日里邀请媒人充当媒人,结婚的女孩也带着酒、肉和粑粑回父母家拜年。

村里的老人轮流拜访收到订婚礼物的人或女孩回家分享一些礼物。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在过年的时候经常会吃一顿团圆饭(自带食物)。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前一年结婚的新娘要在村外的山野集合,互相讲述新婚生活,禁止男人偷听。

在新年的后半段,每个寨子都会在寨子的中央摆一个长长的宴席,全村人一起欢度象征着他们团结、和谐、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宴席像一条长龙,所以叫“长龙宴”。因为地处街中间,所以人们也叫它“街酒”。如果是小村子,街边的酒一个下午就能喝完。如果是大村,就按户分成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当主持人。

到了约定的日子,主人家一大早就把八仙桌抬到干净的街道中心,一张一张地摆放,几百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下午,寒暄过后,主人家争先恐后地把各自的拿手菜和酒摆上餐桌。酒菜越好,越体面,所以很多人甚至献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食。

乍一看,鱼雀、河泥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碗,桌上香气四溢,展现了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和传统烹饪技艺的成果,展现了哈尼族最悠久、最盛大的宴会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嘈杂氛围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自愿入座。这时,锣鼓停止了,锣鼓队抬着锣鼓接受人们的敬酒和菜肴。

然后,一对姑娘代表大家逐一向老奶奶们敬酒。女人先吃,然后男人举杯动筷。街头几个小时的宴席,热烈和谐,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一堆堆篝火被点燃,青年男女在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去棕榈林和金竹…

5.女生节

云南元阳县碧波山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都会庆祝独特的女生节。这一天,鸡叫之前,男人要先接一把水。天麻亮了,他们就砍一捆柴回来。然后,他们会生火烧水,恭敬地把洗脸的水端给慢慢起床的女人。

然后,男人做饭、洗菜、剁猪食、洗碗、带孩子,女人则在一旁袖手旁观,或做些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婚女生连针线活都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匆匆赶往村里的公共娱乐场所。按照习俗,勤劳的人先来,懒惰的人最后来。男生向恋人借了女人的新衣新裤,打扮成女生,在欢快的琴弦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女人到深夜。

根据传说,女生节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碧波村有一个叫尤玛的姑娘,这里群山环绕,山泉环绕,树木葱郁。

尤马爱上了一个英俊而强悍的年轻猎人。但当时哈尼族女孩的婚姻是由敬酒人和父母决定的。尤马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尤马为此痛苦万分,她决心用死亡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尤马独自去写生山砍柴,遇到了同村邻村的三个姑娘。

尤马告诉他们她的不幸,这使得三个女孩哭了。原来他们也是婚姻不幸。四个女孩忘记砍柴回家了。他们互相抱怨他们在山顶上的困难。他们越抱怨越伤心,一起跳下悬崖自杀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族觉得不能再干涉女孩和男孩的婚姻,尤其是对女孩,应该给他们选择合适人选的权利。哈尼族为了警示后代,将每年2月4日定为“女儿节”,以示对女性的尊重和婚姻自由。

这一带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自己选择日期结婚,不要彩礼,不要酒席,用一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

6.敬老日

腊月十五是哈尼族敬老节。早上,老人们打扮后穿上新衣服,准备庆祝他们的节日。

大人在家杀鸡鸭,准备一顿美餐。小伙子扛着一棵小松树在节日草坪旁,姑娘们挑着干净的水给它浇水,象征着年轻人祝愿老人像松树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马节

居住在红河边的哈尼族崇拜布谷鸟,称之为“河伯阿妈”(布谷鸟妈妈)。

每年春天的三月,山茶花盛开的时候,大家无论男女老幼,第一次听到杜鹃的歌声,都会说“我听到了”,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个回答可以让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民五谷丰登,六畜丰收,一年四季平安健康。

据传说,布谷鸟是由神阿波摩米派遣,从遥远的地平线上的一个洞穴中飞出来,向世界传达春天的消息。当它飞过一个叫“阿香窝尼崩玛”的海时,它不能飞了,它就要掉进海里了。

突然,一条龙尾从海面升起,然后龙尾变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杜鹃在那里休息。布谷鸟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向世人传递了春天的信息。

按照前辈们传承下来的规矩,大部分人听到杜鹃的叫声,都会在某个羊年聚会准备美味的食物,用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金黄的糯米,煮出红色的鸭蛋,虔诚地供奉给杜鹃。

这一天,村寨里的少男少女们都是满面笑容,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一片适中的草坪上,庆祝一年一度的“日马主人”节(春天的盛会),以此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日过后,每个家庭都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在鸟儿未出巢,四山寂静的时候,父母悄悄在自家地里插上三丛秧苗,寓意“开秧门”。

据说秧门一开,鸟叫就听不到了,庄稼就能避祸丰收。

8.抓蚱蜢节

抓蚱蜢节,哈尼语称为“阿宝年”,在六月(每年农历6月24日)后的第一天举行。

哈尼族生活在山区,种植一季稻。六月后,水稻开始抽穗。为了保证水稻丰收,哈尼族采取了“捉蚂蚱”的方式驱赶和躲避虫害。

“捉蚂蚱”那天,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去地里捉蚂蚱。每家抓够竹简(约两公斤)后,把一只蚂蚱散成四份:一堆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

为了恐吓蚱蜢和其他没有被抓住的昆虫,它们被依次放在田埂和排水沟中。半个小时后,这些蚂蚱又会被装进竹筒里。

带回家或者和粑粑拌着吃。据说蚂蚱肉很甜。出了场,人们会不停地喊:“哎呀,蚂蚱,三天不抓你,三个月你就吃不上饭了!”"

8.吃新米节

在哈尼族的生活区,每年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都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杜皮”(吃新米)活动。

在节日期间,父母们会提着洗衣篮去地里捡一些谷穗,然后把它们挂在门上。他们会用普通的米棒做成“窝宝伯”,在宗哥(苍)面前放三遍,表示要吃新粮,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使人不生病,牲畜兴旺。

如果要杀一只下蛋的母鸡当晚餐,也要把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猪尾巴留着祭祀。吃新米的时候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饮尽妾”(即新旧交替),意思是在新谷米吃旧饭的时候,我要祈祷一年以上。

9、哈尼族饮食,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上了年纪的男人普遍喜欢烟、酒、茶,有的用芝麻的枝叶当茶。大米、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品(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喜欢嚼槟榔)。

哈尼族喜欢喝酒,有很多酒节。如母亲节、老人节、黄米节、命名日、端午节、叔叔表彰日等等。每个节日都有酒。最有意思的是“阿巴多”酒和宋的爱情宴。

扩展数据:

哈尼族,东南亚称为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在拉丁字母基础上新创造的音标。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元江与澜沧江之间,居住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远等县,以及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本民族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称谓也与其他民族对哈萨克族的称谓不一致,如元阳哈尼族称诺美、诺比、和歌等。

雅尼人互称“焦外”、“娇娇”,汉人称之为“艾尼”。叫豪伊布杜,叫欧怒西摩等。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何仪、赫曼、和谐泥、沃泥、沃尼、俄泥、阿泥、哈尼、沃尼、阿木、罗免、诺比、鲁比、卡拉日、比约、倪好、闲塔等。可见大部分与现在的自称、互称相似或相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