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生《寂寞的游戏》这本书,他最终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90年代台湾文学的突出文化现象,作家群体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内向倾向,外部世界很少投射到他们的创作上。 他们沉溺于自己的想象、情绪,以形象化、场景化的建构在小说中呈现出虚幻的异样感。 ?从邱妙津裸露的玻璃心,到袁哲生想消失的寂寞游戏,到黄国俊的空白,到黄宜君的避难,实证的死亡见证着生命的脆弱,更是创作本身的微不足道。?

内向一代,一是现代主义的复苏,可以说是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的几个要素的交汇。 二是深入自我,深化个人主义,更加彻底探索?自己?的有限性。 三是所谓?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衰竭文学?的文学体验,是?一切都经历了、写了?的虚无感,仿佛对文学太了解了。?

实际上,这本书中充满了童年神秘色彩《寂寞的游戏》; 难以弥补人生的后悔《再见舒伯特》; 亲子之间接近于默剧《送行》; 得到了巨大的钱后,毅然离家出走的父亲,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父亲的轮廓》; 有一个妻子在类似落语的《没有窗户的房间》《密封罐子》游戏中郁郁寡欢地结束了; 也有不能左右生活的中年人《木鱼》。?

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所到之处都是荒凉,情到深处是寂寞的。 据说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喜剧,不能接受命运的悲怆和苍凉的感觉。 所以,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安排他们和蝴蝶交往。 彦星织女被迫分手,但依然一年能在鹊桥见面一次。 许仙和白蛇人妖拼命活着,但不放弃生死。 所以像袁哲生这样带有悲怆的作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相反,也有读者认为这是无病的呻吟,为了赋予新的语言而强烈地表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