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人们想起李白就像一颗流星从天而降,而当我们想起苏东坡时,中国人的脸上就会出现会心的微笑。很多人说李白太仙,苏东坡有点仙,但更有人情味,接地气。他不仅是著名的大诗人,还是美食家。他发明了许多人们特别喜欢的菜肴。
在李白和苏东坡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一生中,他们写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诗。最经典的诗句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几行:“想乘风回家,又怕高了凉。”这首诗的意境有点落寞和伤感。当时苏轼自邀释放杜密州。到达周觅后,他不舒服,生活条件很差,心脏也不太好。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反而写了许多好诗。
他说他想上天堂,但是他觉得天堂不是个好东西。因为高处太冷。和“舞蹈理解阴影,它似乎是在地球上。”他本来是想借着这点月光上天的,但想了想,终究还是留在了人间。为什么?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一个接地气的大诗人。所以他写道,“转诸葛,低户,照不眠,不应有怨。为什么走的时候要圆?”也许对他来说,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的。
李白《独饮明月》诗:“直到,我举起我的杯子,问明月,给我带来我的影子,使我们三个人,唉,月亮不能喝酒,我的影子标记我空虚;。醒来时做爱,然后我喝醉了,我们失去了彼此,永远无情,我看着漫长的星河之路。人间无温情,天堂有真理。”
从诗中不难看出,李白似乎太怨,太仙。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值得,我想去天堂。最后一句:人间无温情,天堂有真理。可以说他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他好像不喜欢人间的温暖,也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他想在中秋节的满月去天堂。
除了李白和苏东坡,其实还有其他表达中秋节和满月的诗歌。比如张九龄的诗:月亮,长得满满的现在过海,天涯* * *此时。
还有苏轼流传最广、最著名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月有沉浮。这件事在古代很难完成。希望人长久,千里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