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克服孩子对看牙医的恐惧
其实,牙齿护理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恐惧和痛苦,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第一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早期的恐惧和面对痛苦的恐惧都是后天习得的,根源来自于父母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健康恰当地面对痛苦,这是一堂必修的成长课。家庭最早的挫折心理训练,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细心的家长一定会发现,如果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或者感到有点疼,他们会先用眼睛寻找父母的表情。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关心的、鼓励的、放松的,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无动于衷地站起来,有的孩子即使疼了,也会很快不哭了。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把他们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父母看到孩子摔倒或者有其他痛苦的时候,往往比孩子更心疼,已经哄孩子太久了。有些家长甚至为孩子流泪。当孩子看到这些父母的反应时,会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会增加对痛苦的关注,让他们哭泣,逐渐回避一切可能让他痛苦的“恐怖”事件。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什么影响?它将为草莓家族创造一个新成员(草莓家族:和草莓一样,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摸起来很烂,经不起挫折,现代的一些年轻人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被三千人宠爱。由于家里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他们总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支配,不仅抗压能力低,而且自我中心过度,崇尚物质,追求。)
几个家长带孩子去看牙医的困惑;
1,家长:孩子没看过医生,但是一说要去看牙医,他死活不去,但是龋齿很疼。我该怎么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种渠道都有可能向孩子传递关于牙齿保健的负面信息,让他们觉得医院或者牙科诊所是很恐怖的地方。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心急。他们可以在牙齿检查前几周,轻松自然地让孩子了解健康积极的牙齿知识。孩子接受图片故事的能力很强,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看动画片来了解,比如看动画片《小红脸小蓝脸》《老虎拔牙》。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讲一些与牙齿有关的童话故事,如“鳄鱼招聘牙齿清洁员”、“佩雷斯老鼠”、“小熊拔牙”、“鳄鱼害怕,牙医害怕”等,通过故事鼓励孩子去看牙医。孩子去诊所看到别的孩子受苦,会害怕。这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向勇敢的孩子学习,而不是娇气的孩子。
此外,家长对去看牙医往往会有一些焦虑,尤其是在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下。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弱化去看牙医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让孩子觉得去看牙医进行健康检查和治疗是很自然但应该做的事情。看过牙、补过牙后,如果孩子说牙疼,也要用暗示或解释的方式,弱化孩子对小痛的强烈关注,给予适当的支持。
2.家长:因为孩子不爱刷牙,我确实吓唬他们说:“你不刷牙就让医生把你的牙拔了。”现在孩子有蛀牙了,反正不去看医生怎么办?
这是家长的负面暗示,造成孩子对牙齿保健的恐惧。现在家长需要做的是再次取消这个建议。第一,让孩子知道牙齿护理不一定导致拔牙。以前是吓唬她,同时可以按照第一个问题提供的方法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即使拔牙也不痛。通过暗示和恰当的表达,他一定是个勇敢的孩子。
3.父母:我和老公都是口腔医院的客人。我知道医院的问诊环境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拿医生吓唬过孩子,告诉她去看牙医就跟玩游戏一样。太棒了。但是,带孩子去看牙医,孩子一点痛苦都接受不了,还说我骗她:“游戏在哪里!”反正下次我不会来了。
这是因为父母对牙齿护理过程的指导和暗示太好了,孩子对牙齿护理有非常好的期望,但期望过高就会失望。现在的父母应该在强档的时候向孩子表达歉意,让孩子知道这里的环境比起父母小时候已经很美好了,鼓励孩子下次勇敢面对。孩子根本受不了这种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来自于父母平日里的过度关注和保护。这方面要适当加强孩子的自主训练。
4、家长:孩子见牙,来了,但每次都是磨蹭几个小时。牙医护士都很有耐心,哄她,给她玩具玩,慢慢等她同意进诊室,但我觉得她是被惯坏了。我不想这样浪费大家的时间。我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是父母过分溺爱造成的。牙医遇到的问题也会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父母要适当调整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四岁以上,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孩子在家长的关注下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他们应该做更多。
5.家长:孩子之前在医院有过很不愉快的经历,从那以后就很怕医生。我该怎么办?
如果有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害怕陌生人戴口罩或者其他不愉快,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释放那次不愉快经历留下的情绪。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画,玩玩具,在医院里玩牙齿护理的游戏。这种情绪是恐惧还是震惊并不重要。在游戏中,家长可以通过玩具互动来关注和帮助孩子,达到应对恐惧的目的。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