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的传说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船浮于沼。”在《九歌·向君》中,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是指龙舟。《向君》是描写湘军划着龙舟,把沉入江中(类似于往江中抛一条痕迹)悼念一位历史人物的诗句。这与楚国的“魂舟”和“人物龙帛画”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印证。《荆楚纪年》记载:“五月五日,谓之兰节。.....这是一天,一场比赛,一场比赛。”此后,诗歌、笔记、地方志等记载的人种不计其数。
龙船和普通船不一样,大小不一,桡手数量也不一样。比如黄埔和广州郊区的龙舟,长33米,路上100人,桡手80人左右。南宁龙舟20多米长,每艘船大概五六十人。湖南省汨罗县,龙舟16-22米长,24-48人抓手。福建福州龙船18m长,32人抓手。龙舟一般都是狭长的,船尾有头饰和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都和龙灯的头差不多,姿势也不一样。一般是木雕,彩绘(也有纸或纱做的)。龙尾多以整木和鳞片雕刻而成。龙舟上除了龙头龙尾,还有锣鼓、旗帜或船身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的龙舟,装饰有龙牌、龙尾旗、帅旗,绣有对联、花草,绣有龙风、八仙等图案。一般龙船没有那么多装饰,都是用锦旗和挂彩装饰的。古代的龙船也很华丽,如《龙池赛》(元代王振鹏所绘)。画面中,龙的龙头高而巨大,雕刻精美,尾巴高而卷曲,身有数层重檐亭台。如果是写实的话,可以证明古代龙舟的美。再比如《点石斋画报》。描摹屈子画的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上面有地板。在一些地区,龙舟仍然具有古老的风格,非常漂亮。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后来,除了纪念屈原,各地的龙舟赛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