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为环境创造的主体

吸引儿童积极参与环境创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很多环境创造中,教师是独裁者,幼儿只是旁观者和欣赏者。老师拒绝孩子的参与热情。试想,如果孩子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经常被扼杀,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死亡,优柔寡断,逐渐失去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含苞待放、含苞待放的孩子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吸引孩子积极参与环境创造呢?陈鹤琴先生指出“室内装饰应以儿童的成绩为主,展示儿童的图画、剪纸、造纸、泥瓦匠、木匠等手工艺品,可以鼓励儿童。”[2]“展示的作业不一定是一个班里最好的。应该把孩子的成绩分开安排,让孩子获得一个为自己竞争的机会。”[3]在陈鹤琴看来,用孩子的成绩来装饰环境,既丰富了环境的内容,又鼓励了孩子的学习和相互竞争。

今年上半年,我们班要做一个和春天有关的主题墙。主题活动包括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泥墙》、手工艺品、绘画等。在创造环境之前,我们为孩子们组织了一次讨论。在讨论中,孩子们得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打造一面主题墙。现在正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主题墙上应该布置什么?怎么装修?在讨论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老师们一一肯定。虽然有些想法和建议不合理,但我们没有否定,因为这样做会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作热情。我们决定在实际操作中让孩子自己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春雨的秘密》和《矮牵牛与泥墙》这两个故事搬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各显神通,有的用蜡笔做雨滴,有的用橡皮泥捏雨滴,有的用剪刀剪出各种雨滴。手工折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经过他们的创作和发挥,牵牛花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就连围墙也变得五颜六色。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作品挂在了墙上。转眼间,一面五彩缤纷的主题墙出现在我们面前。孩子们满意地欣赏着他们的作品,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我问孩子们春天的主题墙上还可以贴什么。有的小朋友用绉纸做了一朵桃花贴在墙上,有的用纸折了一只鸟送到主题墙上的一棵大树上,有的在主题墙上画了几只蝌蚪、蝴蝶、蜜蜂...所以主题墙被人占满了。

如果一个主题墙由一个老师单独实施,不仅要花费大量的工作和时间,而且因为老师忙于布置主题墙,不会组织孩子开展活动。孩子能做的就是一味的观望,从而形成对孩子活动时间的无形浪费。老师和孩子一起创造环境,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孩子的大脑和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显然,聪明的老师知道该选择哪种方式。通过师幼合作,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幼儿既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又进行了实际的学习和操作,使环境创设对幼儿来说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和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

充分利用环境,促进儿童与环境的互动

1.教师应该在环境的创设上给孩子一些指导,让孩子和环境充分发挥作用。

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积极引导儿童参与环境的创设。这是否挖掘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静态的环境变成孩子的学习伙伴,形成环境与孩子的互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在家里的互动活动中,几位技术娴熟的妈妈织了一些小毛衣、毛裤、帽子和鞋子...老师把这些针织品挂在活动室显眼的地方。根据预定的活动目标,老师猜测,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一定会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妈妈织的,由此引发了一场交流和讨论:妈妈的手真巧,妈妈真能干,激起了对她的敬佩和喜爱。但是到了最后,只有几个孩子来看一看,没有更多的孩子对他们母亲的作品感兴趣,更不用说问问题,交流。本案中,教师在创设环境前没有与幼儿进行任何沟通,在创设环境后也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引导和提醒,使环境成为摆设,未能达到预设的环境教育目标。如果老师在活动前和孩子谈话,让孩子知道老师让妈妈织衣服,放在活动室里展示。通过交谈,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会一直持续到环境完成,随之而来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会引导孩子进行下一次由环境引发的交流和讨论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在环境的创设上给孩子一些指导,让孩子和环境充分发挥作用。

2.环境陈设要有利于引导孩子的活动。

(1)不要让环境陈设成为孩子活动的绊脚石。

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孩子和老师兴趣的排列和罗列,更需要老师的战略思考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环境布置能否让幼儿深入有序地开展活动,幼儿能否在活动中放开手脚,不受环境布置的限制,教师在环境创设前就要有周密的计划,尽量不要在幼儿与环境互动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补救,从而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效果。比如老师在设置地域角游戏《动物世界》的环境时,在动物世界的入口处贴了四对小脚印,表示只有四个孩子可以进入动物世界玩耍。当四双小脚印填满了四双小鞋,宣萱也想进去玩,但他知道没地方放鞋子,宣萱只好在“动物世界”门口观望,一直没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设计小脚印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游戏环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没有考虑到,小小的脚印会成为制约孩子活动的“罪魁祸首”。孩子玩游戏,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老师通过语言讲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游戏环境的布局体现出来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之前就要提前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幼儿玩耍时与环境陈设相关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环境陈设力求既美观又合理,既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又能引发孩子从事游戏活动。只有这样,环境创设才能在儿童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再次,环境的创设要着眼于儿童的真实需求,让儿童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2)环境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游戏环境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时间段来展示。比如活泼的角色游戏《美食世界》和安静的益智游戏放在一起展示,必然会导致游戏之间孩子的相互影响。拼图区的孩子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拼图活动。在“美食”的诱惑下,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益智类游戏,加入到“美食世界”的游戏活动中,这样会打破“美食世界”的人数规则,从而影响“美食世界”的游戏效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师在创设环境之初就考虑到这一点,把热闹的“美食世界”和同样热闹的“美眉发廊”放在一起,就不会出现游戏中的互动,还能促进两个游戏之间的互动。《美食世界》的小朋友们尝过美食之后,就可以去美美发廊做个好看的发型了。同在“美美发廊”的小朋友们,也可以在做完发型后,去“美食世界”品尝美食。不仅如此,这样的游戏环境可以一起展示,会促进游戏和孩子的互动。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环境空间中的合理展示来提高游戏的教育功能。

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对自己辛辛苦苦营造的游戏环境不感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环境不够优美,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有的是因为游戏本身不能吸引幼儿;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原因,就是游戏环境的显示在时间上是不变的,老师并没有随着时间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游戏环境。比如“玩具超市”这个游戏,已经上架一个星期了,孩子们已经玩了一个星期了。你觉得等到第二周老师展示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对它感兴趣吗?就像每天吃一样的菜,我已经没胃口了,当然也不想再吃了。如果我们把各种游戏列出来,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制定一个计划,每天安排不同的游戏环境,把各种游戏全面的、不同的插入到一周的每一天,不断的变换花样,不断的给孩子新鲜感,那怎么可能让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消失呢?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要在空间和时间上灵活考虑,创造更有利于引导儿童活动、促进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环境,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为儿童创造环境的教育目标。

如果说学前教育是一扇门,那么环境营造就是一把重要的钥匙。只有把孩子当成学前教育真正的主人,才能以环境创造为钥匙,打开学前教育的新天地,收获意想不到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