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游戏都没有了,学生还会学习吗?
长期以来,游戏被很多家长视为“洪水猛兽”和“精神鸦片”,他们觉得孩子完全被游戏耽误了。如果没有游戏,情况肯定比现在好很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说,孩子在父母不注意的情况下,在游戏里充值xx千太难了。而且每次都能引起热议,每次都管用。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网友的看法是一样的。游戏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可以解释学生成绩下滑,掩盖家长教育不良的“幌子”。当然,并不是说游戏本身没有问题,而是任何一种娱乐都有“上瘾”的倾向,因为他们在做这种娱乐的时候会感到快乐。
别说电子游戏了,高中生也曾经痴迷过乒乓球,甚至上课前十分钟。打乒乓球大家都会觉得很爽,但是“上瘾”同样不可取。
没有游戏,但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效率更无从谈起。
有老师上课点名:xx,你指甲上有花吗?我在那个“寇驰”半节课上看到你了,我都没抬头看黑板!(一个网友的妈妈告诉他,在学校玩指甲可以玩半节课。)
没有游戏,可能会有“去玩”和“跑去玩”。有很多比学习更简单更好玩的事情,禁令层出不穷。
有一款名为《中国父母》的模拟育儿游戏,巧妙地采用了教育这一颇具争议的主题,能够引起强烈的骂声,一度成为轰动国内游戏圈的现象级游戏。在游戏中,从出生到高考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被游戏戏剧性地呈现出来,玩家可以扮演家长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游戏中的“孩子”,规划“孩子”的人生。
这样玩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而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没有策略,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也需要父母的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
“孟母曾经是邻居”。如果不是孟母对孟子的细致观察,怎么会有“孟母三动”的故事呢?
现在,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和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照顾。最终他们的孩子沉迷游戏,分分钟把自己的血汗钱充值到游戏里。结果消息一出,大家都在骂“游戏害人。”
修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