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导孩子表演游戏时,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游戏?
关键词:小班儿童;表演游戏;教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婴学堂》中提出,孩子热爱游戏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孩子还不会做真正的工作,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玩[1]。孩子对游戏的偏好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游戏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中,表演游戏是游戏的主要类型之一。表演游戏又称戏剧游戏,是一种以故事或童话为表演内容的游戏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用故事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2]。由于小班儿童的行动、思维、想象和社会性等心理特点,表演游戏在他们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3]。在今天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仍然是一个缺失点,教师没有注意到小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内容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引导。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表现出一些不足,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和特殊性
表演游戏的特点是儿童根据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游戏,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防止片面追求表演效果。如果单纯追求逼真完美的表演效果,必然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和表演热情。在作品选择上,小班小朋友适合剧情简单、角色单一、对话重复的作品。中大班的孩子适合有起伏、人物鲜明、对话搞笑的作品[4]。这就决定了小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上相对于中班幼儿的特殊性。小班的孩子不会玩表演游戏,需要老师帮助孩子熟悉和理解作品内容并带着感情讲故事,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声音,用生动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为孩子表演示范。中大班的孩子可以自愿自由地玩表演游戏。老师要做的是热情支持他们的表演意愿,并在表演过程中给予帮助,比如适当提醒孩子遗忘的单词和短语,但要求不必过于严格。基于上述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殊性,教师更有必要做好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工作。
在游戏活动中,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保持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但由于教师的诸多不当引导和不及时干预,阻碍了师幼互动。
二、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态度不积极
因为小班的孩子不会玩游戏,老师需要先示范,再教孩子表演[5]。老师可以这样做,但缺点在于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往往会假扮成指导老师,对孩子发起的互动信号视而不见或反应冷淡。教师频繁的低敏感反应抑制了师生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性,直接影响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往往没有激动的情绪,面无表情,呆板。声音沉闷,似乎只有表演游戏才能算是普通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但是老师的教学态度显然不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情和信任感。
(B)被忽视的儿童表演游戏的准备。
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准备工作往往是由教师自己完成的,教师并不吸引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老师会认为小班的孩子没有能力准备玩具、衣服、头饰、布景,让孩子参与会造成很多麻烦。场景的布置,服装的选择,都是老师说了算,没有咨询孩子,也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和审美心理。老师这种编曲代入的做法,并没有真正吸引孩子充分参与到表演游戏中,所以无法吸引孩子对表演的兴趣。
教师缺乏对儿童的仔细观察
有的老师认为孩子自己玩游戏,孩子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只要没有问题,老师可以不管。他们把比赛当成自己放松休息的机会,完全没有观察比赛的意识。而且游戏不像教学活动那样容易控制,因为孩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他们的行为是老师无法控制的,主导游戏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师。在游戏中,当孩子心情不好或者表现不积极时,老师不会深究原因。原因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情绪非常积极。如果一个孩子的问题扰乱了其他孩子的游戏,孩子对表演游戏的兴趣就会被打消。大多数老师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应该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那么他们应该引导什么呢?只是为了指导孩子如何更好的表演游戏,效果好吗?其实所谓的观察,不仅要观察游戏本身,还要观察孩子的态度和情绪。游戏主体的表现是影响游戏效果的关键,所以孩子在玩游戏时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引导。
(D)不尊重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很多老师往往更积极地组织表演游戏。特别是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的发展和互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孩子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对自己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游戏中,老师往往因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弱,就决定选择能力强的孩子来扮演角色,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主参与。教师对儿童游戏角色的硬性规定,违背了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
针对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的不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纠正。
第三,教师应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加以改进。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儿童有效进行游戏的前提。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独自和平行玩耍的高峰期。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的孩子,应该在玩游戏前示范。老师生动热情的示范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游戏的喜爱和表演意愿。其目的是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孩子表演其他的故事,让孩子自导自演,寓教于乐。因此,教师在引导游戏时要积极主动,表现要生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吸引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用身边的东西或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工艺品,美化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平日喜欢听、适合表演的故事,吸引孩子准备玩具、衣服、头饰、布景,放在某个地方。孩子参与游戏准备可以激发他们玩游戏的兴趣。儿童表演游戏自由灵活,不受道具、场所、时间的限制。准备一些教具,不必追求它们的真实、完整和一点象征意义[6]。孩子在表演中最在意的是会说话,会扮演角色。
(三)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为儿童创造了最近的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其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游戏就像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势。儿童的情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只有在自由、积极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关心和支持。同时,在“组织实施”中,大纲也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其需求,及时、恰当地做出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适合孩子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方案。
(四)教师应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目标指出,幼儿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有自信心。孩子们应该享受游戏和娱乐的机会。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有绝对的权力,扮演什么角色,怎么表演,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老师要做的是及时引导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只有这样,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孩子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