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你家宝宝是不是很聪明,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跳读或者漏读;宝宝很可爱,但是很抗拒刮胡子,洗脸,洗澡。这个婴儿很活跃,他不是整天无所事事...

当孩子表现出这些行为时,作为家长的你怎么看?孩子是不是太调皮了?还是孩子叛逆,故意针对自己?早教专家提醒家长和老师,不要把行为古怪、笨手笨脚、多动或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简单地当成“问题儿童”。金雨林老师指出,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可能“感觉统合”有问题。

“感官失衡”不是一种疾病

“‘感官失衡’不是病,但会削弱人的认知和适应能力。”5月13日下午,在银川市计生委、计生协举办的“贝因美”成功分娩教育大讲堂上,国家高级育婴师、国际早教协会会员朱颖这样说。“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800多名婴幼儿家长的兴趣。

谈起自己的孩子,家住兴庆区的君君有些无奈和无奈:“我家孩子今年4岁,特别粘人,做什么事都要别人陪着,不能独立;我也很抗拒每天刷牙洗脸洗澡,但是每次都哭。对疼痛反应异常敏感;怕黑。”

孩子“感官失衡”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在银川某重点小学读一年级的肖鑫妈妈告诉记者,肖鑫上课不能坐板凳,写字也经常颠倒,比如把“95”写成“59”,把“Happy”写成“Happy”,经常导致跳级、漏读。

听了很多家长的反应,朱颖说,这些问题往往被理解为孩子的调皮、粗心,但实际上,往往是“感觉统合”造成的。但是,“感觉失调”不是病,只是孩子大脑发育的一点小问题。一般来说,12岁以内的定向训练可以调整到正常。

过度呵护会导致“感官失衡”

孩子刚玩水一会儿,家长马上制止,怕玩水把衣服弄湿;宝宝想自己吃,但是桌子上、身上都有汤和米粒。父母赶紧抓起碗勺喂他。宝宝看到路边的泥,就弯腰去抓。家长见状,赶紧制止,生怕弄脏了宝宝的衣服和皮肤...

殊不知,父母的善意呵护,可能会增加宝宝“感官失衡”的几率。因为父母的干扰,宝宝用感官感知世界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婴儿期,由于生活和活动空间狭小,他们没有机会爬、滚、跳、跳、翻筋斗。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让他们失去了感受冷热的机会。甚至年龄大了,玩电脑、看书、看电视成了孩子的日常娱乐,活动越来越少,甚至放学后被关在家里。

“近年来,大城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病率不断上升,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早教专家表示,除了父母育儿不当外,已知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窒息缺氧、母亲产程延长、脐带绕颈、胎盘老化、出生前胎心率降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感官失衡。此外,准妈妈在怀孕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长期卧床、滥用药物、为保护胎儿而阴道出血、病毒感染、饮食异常等。也可能影响宝宝的感觉统合。

小游戏可以预防或纠正“感官失衡”

弹橡皮筋,玩玻璃球,扔沙袋...在当天的讲堂上,早教专家指出,这些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备受推崇,被现代家庭抛弃的游戏,其实是很好的感官训练游戏。

“人体有五个感觉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和听觉。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系统太敏感或太慢,就会出现问题。”以前听觉为例,感觉太平淡的孩子会不断寻求刺激,所以显得很活跃,甚至脾气暴躁;过于敏感的孩子可能会长期处于不安全感状态,对运动产生恐惧和厌恶感。“比如他们拒绝荡秋千、滑梯,拒绝参加儿童游戏,这些都是前庭防御的表现。”

另外,“捉迷藏”也是一个适合锻炼触觉和平衡感的游戏。当孩子用被子、窗帘等媒介遮挡身体,屏住呼吸不动,集中精力尽量不让大人发现时,可以充分锻炼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另外,平衡能力差的孩子经常可以跳绳、走台阶、单脚站立。不注意的孩子是听觉和视觉整合障碍。在家里,孩子可以练习抱豆子、穿鞋、听故事、扣扣子、系鞋带。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已达80%,几乎所有儿童都有感觉统合失调,只是表现不同。12岁之前很容易被专业的感官训练矫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改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金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