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的主要功能

德国著名机械师mael zel Johann nepo muk(1772-1838)制作了一个泛哈耳摩孔(机械乐队)、一个助听器和一个节拍器。节拍器的早期样式出现在17年底,此后人们一直在试图改进它。1816年,基于荷兰发明家D.N .温克尔(D.N.Winkel)的想法,梅尔泽尔制造出了第一台现代节拍器,获得了专利,并在巴黎开设了专门从事节拍器制造的工厂。温克尔比梅尔泽早一年设计了一种类似的设备,他为了专利权上了法庭。虽然Winkle最终赢得了诉讼,但梅尔泽尔节拍器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作曲家习惯在乐谱上标注=M.M.60这样的词。M.M .是梅尔泽尔节拍器的缩写。据说贝多芬是第一个用梅尔泽尔节拍器来表示作品速度的作曲家。他还写了一首坎农的梅尔泽尔节拍器《哒哒哒,亲爱的梅尔泽尔》,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主题就是由这首曲子演变而来的。有几个20世纪的作曲家干脆把真正的节拍器声写进了乐谱,比如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为65,438+000个节拍器创作的交响诗,英国作曲家戈登?戈登·克罗斯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操场》。

机械节拍器是根据钟摆原理制作的,由内置弹簧驱动。摆杆的上行码可以上下调节来调节速度,与面板上的刻度对比就可以知道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1938年电子节拍器出来了,不用费劲上弦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越来越多,速度计算也更加精确。节拍器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器乐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如果能对节拍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合理、适度地使用,将会事半功倍。

机械节拍器是根据钟摆原理制作的,由内置弹簧驱动。摆杆的上行码可以上下调节来调节速度,与面板上的刻度对比就可以知道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1938年电子节拍器出来了,不用费劲上弦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越来越多,速度计算也更加精确。节拍器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器乐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如果能对节拍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合理、适度地使用,将会事半功倍。

一、节拍器可以培养速度的概念。

节拍器最基本的功能大概就是确定速度。在练琴的时候,一个优秀的演奏者非常有必要用它来确定所演奏音乐的准确速度,从而逐渐建立起敏锐的速度感。人们习惯于更注重一个人的音准感和节奏感,而忽略了速度感。但是速度对音乐有多重要。速度把握得当,就能自然直观地把握音乐情感,唤起正确的体验;如果没有很好的速度感,不能正确理解乐谱上的速度提示,就会违背作曲家的本意,必然扼杀体验和情感。

第二,让表演更加完整稳定,节奏更加均匀。

与单音乐器演奏相比,钢琴演奏因其和声、复调等诸多因素更为复杂,需要关照的线索也更多。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节奏和速度是首屈一指的。“难度慢,易段快”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把音乐练好了,也经常会产生“溜”的现象。玩的越快越乱,到处都要停下来破。这时候如果能利用节拍器耐心慢慢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调整走码,不知不觉歌曲的速度就上去了,弹奏速度和节奏也稳定均匀。笔者曾参与石家庄市中小学生器乐大赛的评审工作。期间我观察到一个特殊的现象:在键盘音乐比赛中,很多弹钢琴和手风琴的同学比弹电子琴的同学差。我们不能说电子琴的曲目比钢琴和手风琴简单,也不能说弹电子琴的学生比弹钢琴和手风琴的学生聪明。长期以来,我认为是电子琴的内置节拍器发挥了作用。练琴时,“击鼓”始终伴随着练习者,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节奏和速度概念,使音乐完整。

第三,集中精力,提高练琴效率。

一些小孩子经常边弹边练钢琴。弹这么短的曲子要花很长时间。即使是大一点的学生或者练习时间稍微长一点的成年人也会因为麻痹而分心。使用节拍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咔嚓”声提醒练习者一刻也不要落后,指定的练习段落做完了就可以放松了。

第四,使演奏技术扎实,后面的乐谱更加准确牢固。

美国著名女钢琴家露丝?露丝·斯伦辛斯卡(Ruth Slenzynska)在她的《指尖下的音乐》一书中提到:“节拍器是我日常练习中必须使用的工具,即使是旅行和演奏时,我也必须随身携带。在练习中使用可以让我的手保持稳定的训练,对键盘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不会因为琴的变化而有异常的表现。”施蓝茜卡提供了一个用节拍器练琴的方法:在练习一首曲子的时候,你总是从一个很慢的速度开始,比如节拍器上的60,然后一点一点起来,比如62-64-66等。(这种“2”形式的进度变化,只有在电子节拍器上才能实现,机械节拍器没有这么精确的音阶。掌握之后,从60,63-66-69等开始。,以“3”的节奏练习。熟练后,以“4”60-64-68-72的进度练习,再以“5”60-65-70-75-80的进度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你把速度提高到让练习者感到紧张的速度,就不会继续提高速度。练习者在反复磨砺之前的速度后会放松下来。再熟练的这首曲子,在日常练习中也必须以最慢的速度练习,绝不会加速到“5”以上。这种做法使演奏速度达到了非常积极和平均的状态,同时在技术上也达到了非常积极的控制。

在节拍器的监控下,做变节奏练习,可以加深乐句中每一个音在大脑皮层的印象,有助于背谱。在指法相同的情况下,所有手指都能得到公平、明确的锻炼。比如一首练习曲的乐句是一系列的十六分音符,我们可以做节奏变化练习(原谱)或者(原谱)或者(原谱)等等。

第五,有利于建立伴奏意识、合奏意识、合奏意识和协奏曲意识。

我们习惯的钢琴教学模式是:课上一对一,学生弹,老师听,课后一个人练,考试一个人表演。独唱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排他性。使用节拍器可以让练习者学会倾听,这就像有一个一丝不苟的朋友和练习者一起演奏合奏,要在脑子里数着节拍才能与之相处。

许多学生不想使用节拍器。他们甚至认为节拍器发出的节拍不准确。这种反感正是因为节拍器是客观公正的,绝不会“谄媚”地跟着演奏者的节奏走。有些同学跟不上节拍器,多半是因为太自我了。这时候我们要先听节拍器,默念它的节拍(但不要看节拍器),唱出心中的音乐的第一句,用节拍器合上,然后开始演奏,不断检查,这样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内在节奏。

节拍器的使用要有个“度”。练琴的时候,节拍器当然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音乐细节的细微变化,甚至牺牲掉rubato、accel、rit等对音乐的处理。,否则音乐会变得生硬。

有些乐曲和练习曲都标明了节拍器速度,但你不能完全按照这些指示去做,因为这些指示的准确性通常是相对的。作曲家自己对自己作品的体验可能每次都不绝对一样,也可能每次演奏自己作品的速度都不绝对一样。车尔尼的一些练习曲所标注的速度是人手的生理机能永远达不到的,也不符合人的听觉审美习惯,所以有人怀疑车尔尼的节拍器是不是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节拍器这种奇妙的机械装置将会在器乐教学尤其是钢琴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段晓军原创钢琴艺术,1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