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意向: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这项活动。让孩子在玩耍中了解光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和太阳位置的变化与产生的阴影大小的关系。
2.准确记录人、太阳、阴影的关系。
3.让孩子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4.培养合作探究和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晴天,室外场地,记录纸,自制日晷和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能照出人的影子;据了解,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种情况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的对比,初步了解到日晷是通过太阳投影来指示时间的工具。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人和太阳位置的变化与影子大小和位置的关系。
2.难点:引导幼儿猜测和验证阴影的变化。
活动流程:
1,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活动前,老师在户外选了一个地方,放了一个大钟和一套日晷。让孩子猜一猜:如果一个人早上9点面朝太阳站着,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如果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怎么样?
2.验证9点钟方向阴影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孩子负责画一个时间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他们的名字。上午9点,请一个孩子站在面向太阳的方向,以便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然后请一个孩子画出他的影子。引导孩子观察人、太阳和阴影的位置,尤其是人和阴影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猜一次。
“10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影子会怎么样?”(阴影越来越大)引起孩子思考问题,然后验证。
4.11处的影子在哪里?
用同样的方法猜测和验证。然后通过三个影子的记录,引导孩子观察太阳越升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亦然。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产生的阴影大小的关系。
5.12的影子在哪里?
录下11的影子后,引导幼儿猜测12的影子会在哪里。(就在人后面)。
6.猜猜下午影子在哪里。
在录制12的影子时,请孩子们再猜一次下午影子会发生什么。(阴影由小变大,左右阴影对称)然后逐一验证。
7.根据记录的结果,孩子们自己总结规则。
录制完影子后,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录制结果,总结出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当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还发现9点和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和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和13点的影子一样大。
孩子们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阴影。他们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时间差不多了。是时候在屋顶画阴影了。”中午吃完午饭,我迫不及待的上楼画了一个影子。午睡的时候,因为等着画影子,兴奋的睡不着。轮到大家记录的时候,都很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老师问“当一个人面朝太阳站着的时候,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9个人想出了7个答案,都说对。正是因为答案差异大,所以实验的欲望更强,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当影子出现在9点钟的时候,所有人都很惊讶。“啊!所以影子在这里!”在猜测10的影子时,答案只有“大约”,大家可以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这一点不再有争议。在12的时候,我看到了最短的影子,然后我就猜测“以后的影子会是什么样子?”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说:“1点你就知道了。”中午1,邀请楼上没睡的I小朋友画个影。起床后,周琦伤心地哭了。“老师,你为什么不叫我?”当你看到1的影子,你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影子在未来每个时间段的位置。
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每个小时孩子们画一个影子。录下整个过程后,在老师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己清楚地得出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后来越来越小。中午12,影子落在人的正后方,影子最小。下午1后,阴影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太阳越低,阴影越大,反之亦然。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了这一变化的规律。
日影观测记录(1)
日影记录表(2)
研究太阳、阴影和日晷。
活动反映:
“光影”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然事件中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活动。通过老师敏锐的观察,捕捉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正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活动才能一步步向前推进。
缺点:
老师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的,比如“9点的影子在哪里?”“10的影子在哪里?”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和活动结束时,老师都没有做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