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电影,特技公司
特效公司最有名的就是“工业光魔”了吧。
1975年,卢卡斯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LM)。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他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
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最终,该公司以以下方式改写了电影史:
1977年:《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创造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个机械装置对电影工业的发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
1982年:“光魔”发明了一项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场景。
1985年:“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1989年:“光魔”为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Yoda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1991年:“光魔”为《魔鬼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讽刺喜剧《飞跃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1994年:《侏罗纪公园》成为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且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真人”(《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如今好莱坞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在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星战前传》依然在技术方面走在业界前沿。《前传1》超过70%的场景由数字合成;《前传2》成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数字拍摄的电影;《前传3》里100%的戏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的。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
在最新的“星战”影片中,“工业光魔公司”召集了1650人***同进行打造。***有65位真人演员扮演的角色和42个由计算机“制造”的角色。该公司动用四分之一的监督来同时分担负责这部电影。每一位监督都要负责多个动作与视效的镜头画面。最终,在电影中,光剑打斗再次升级,大场面的战争场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壮阔,大量从未在银幕中亮相的飞行器都快速地粉墨登场,也出现了大型战舰互射这样令人血脉贲张的爽快镜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早期,正当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喷发时,《星战前传3》剧组就迅速前往那里,进行了非同一般的“旅行”,拍摄了火山熔岩从山口喷出并四处流淌的景象。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组非常关键的镜头被用在阿纳金坠落时的情节。
卢卡斯在技术中沉湎了几十年,他的激情一直被技术所消磨。也许,现在真到了他消失的时候。但是作为电影特效的首领,工业光魔却依然生气勃勃,谁敢说新的奇迹不正在那里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