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背景是什么?如何练好
因此,这首曲子自然被送到了克拉拉·舒曼,也就是1854年5月25日,在勃拉姆斯的演奏下,克拉拉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曲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当时的听后感受是,这是一部令人恐惧和不安的作品,内容空洞,除了噪音什么都没有,你在里面找不到任何和谐的东西。简而言之,没用。
首先,回顾早期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作品,维也纳乐派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相当成熟。单从奏鸣曲或者交响乐来说,已经有了一整套逻辑发展路线。比如奏鸣曲式,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主题、副标题、结尾部分(过程展现部分)和发展部分,是主体部分或者辅助部分的展开,或者是插入新的音乐动机进行发展。然后是再现部分,再现主要部分和辅助部分,最后结束。同时,调性是T-S-D-T的形式,即主-从-从-主的过程。作品的调性得到了统一和完整。所以人们说奏鸣曲式是一种调性游戏。非常完美全面。
浪漫主义的浪漫主题根本不适合动机的发展...如何找到浪漫主义对大型作品的控制力,是一直困扰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重要问题。肖邦的奏鸣曲可以说是B小调奏鸣曲出现之前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好的大型作品。但后来出现了B小调奏鸣曲,真正打开了大型浪漫主义作品的创作之门。在其直接影响下,才有可能出现像瓦格纳那样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这个760小节的单乐章作品确实有点太长,某种程度上晦涩难懂。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也把这首奏鸣曲描述为由刺耳的噪音和分散的元素组成的东西。然而,所有这些负面的评价,丝毫没有触及这部作品的独特原创性。
这也是李斯特的自传,浓缩了他的人生经历。这种大型作品,乍一看,听起来绝对不知所云,但是研究一下乐谱,就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正是这部作品空前团结。原因很简单。整部作品都基于一个主题。所有的主题都是从一个原始主题转变而来的。调性不再是主要地位,也不是协调作品统一性的尺度。
其实李斯特在写B小调奏鸣曲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首同样是单乐章的《但丁》奏鸣曲(乐谱标注为:但丁读后感,类似于一首幻想曲奏鸣曲)。我们可以想象这首曲子和但丁的诗之间的自然联系。虽然不属于头条音乐的范畴,但至少是基于文学素材的。这首B小调奏鸣曲之所以给初学者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与音乐语言的相当大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由于坚忍不拔的英雄形象与柔情的抒情形象在整首曲子中不断交替,还在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整首曲子的发展都是从一开始的一个基本主题衍生出来的,作曲家每次都用不同的速度节奏、技巧、情绪、调性来使这个主题重现(这是整首曲子最伟大的部分)。所以实际上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整体。完全摆脱了古典奏鸣曲“调性游戏”的束缚。(肖邦的奏鸣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遵循古典规律的)其实在李斯特之前,很多音乐家就已经在探索如何打破古典奏鸣曲形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舒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最终,李斯特完成了这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