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不是惩罚!别再教“不好就去打针。”

打针不是惩罚!别再教“不好就去打针。”

天才领袖教育中心/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

许多孩子害怕打针。每次带孩子去医院或诊所打针,他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孩子前前后后斗很久。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害怕和不喜欢都是来自于我们在育儿方式和沟通上的一些问题:第一,妈妈保证不疼,很快就结束了!

带孩子打针的时候,你一定有过一些哄骗和欺骗的经历:打完针,我带你去买零食,买你爱吃的甜品,给你一张贴纸……然后加上一句“打针不疼!”!很快就结束了,勇敢点,你是最棒的!结果根本不是大人说的。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早知道就不应该信任你,下次会更加抵触。

第二,把“打针”作为恐吓孩子的工具。

还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全家去商场,路过玩具区的时候,看到一个4岁的小男孩站在原地,他妈妈的哄也没用。最后,我妈生气地说:“你再不乖,我就带你去打针!”!!结果孩子哭得更伤心了。这种体验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打针是一种惩罚。如果我不听话,不听话,我就打针。那我为什么要在很尴尬的时候打针呢?

第三,挑衅法让孩子退缩更多,更适得其反。

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勇敢,会对孩子说:“你已经不是宝宝了。你不应该这么胆小。勇敢一点。你看人家弟弟妹妹打针都好好的!”,“只是打针而已,你要哭,又不是小宝宝怎么这么爱哭!如果你认为这种说法会让孩子更有勇气,那你就错了。不管孩子多大,即使是我们成年人也有害怕和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年龄对比会给孩子更多的理由:反正我害怕或者胆小,你说100遍我也不会勇敢。

第四,成年人比孩子更焦虑、紧张、害怕。

医生护士准备给孩子打针的时候,有的家长会盯着全场说这个角度太偏了,位置不对;针不打自己,却比孩子还紧张。大人越不安,孩子就越不安。

帮助儿童克服注射的三个有效步骤

第一步:提前通知

许多父母害怕让孩子知道他们需要打针,但如果他们事先沟通好,充分告知他们为什么要打针以及打针的好处,并诚实地告诉孩子他们对打针的感受,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减轻焦虑。你可以对他们的孩子这样说:

(1)打针的目的是保护你的身体,让你的身体活在小兵大侠里,对抗不良病毒。不生病不感冒,就是不喜欢生病。生病了就不能出去玩了吧?

(2)妈妈以前打针,我有点不舒服,但是医生护士技术都很好,很快就好了。休息一下就不疼了!

用孩子的语言,帮助他明白当初打针是为了他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父母自己经历过这种感觉,强调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有助于孩子放下戒备。

第二步:现在的公司。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仪器,陌生的大人,都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太急或者沉默;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喜欢的玩具或玩偶陪他打针,转移他的注意力。

第三步:找到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