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角色游戏老师应该如何介入?
01
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
案例一:游戏开始的时候,西西想去理发店,但是理发店的人数已经满了。西西急得想哭。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想玩别的领域了。老师可以引导他:“你是怎么想怎么进去的?”想出了“客串”的点子,孩子最后还是进了理发店扮演“顾客”。
02
当孩子出现纠纷和行为问题时。
案例二:在一次建筑游戏中,嘟嘟不小心损坏了小朋友搭建的长江大桥,小朋友们一时间非常气愤,激动不已。有的抱怨大宝,有的暴力攻击大宝。老师马上说:长江大桥是“地震”吗?我们赶紧把桥抢救过来,修好!于是孩子们再次投入到新游戏中,巧妙地解决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纠纷。
03
当游戏中有教育机会时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有机会随时学习新的概念和解题方法。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除非老师能抓住它们,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建议或鼓励。老师给孩子提示帮助解决问题,抛问题引起孩子思考。通过这些方法,孩子的学习比正规的教学更持久。
04
当游戏无法深入。
案例三:有一天早上,老师过去观察各个活动区的游戏情况。老师在观察“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有三个孩子还没有进入游戏状态。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药剂师。虽然他们有各自的角色,但他们并不互相扮演。于是,老师假装肚子疼,去找注册护士。“小护士”见有人进来,立刻产生了兴趣,张口就问怎么了。“病人”说想挂个号。她马上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一个小纸条,于是又去看了医生。医生早就准备好了,用了听诊器,打了针。确诊后,医生给了小纸条。他琢磨了一下,告诉病人:“一天一次,一次两片!””然后病人离开了。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互相交换了角色。他们打得和刚才一样,这次打得比刚才更丰富。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仅会成为孩子们自由玩耍的园地,而且会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乐园。孩子将不再只是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是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一个大环境中。
05
当孩子有创造性行为时,
案例四:在“老北京”火锅店,老师看着“服务员”岳越尽职尽责地为“顾客”忙碌后,忍不住坐了下来。“你想吃点什么?”岳越问道,并递过菜单。不一会儿,老师需要的“菜”都准备好了。岳越把一个“火锅”放在桌子中间,顺手往锅里扔了两个塑料勺子,盖上了锅。老师笑着问:“服务员,你为什么在锅里放两个勺子?”岳跃马上开心地解释道:“那两个勺子是用来发泡的。”老师想起来了:对,火锅店会提供勺子和漏勺,打捞面汤上的泡沫。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经历,岳跃用了两把塑料勺子来代替。“我明白了,岳跃,你真是一个出色的服务员。”老师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表扬她。
老师的出场和介入也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最自然,既能达到引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教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特定的角色,有时是旁观者,必要时还是解调器。当老师作为伙伴出现时,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老师也要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创造性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