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出海表现亮眼,市场空间广阔。

65438+2月15,2021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在广州举行。在游戏出海与传播论坛上,与会专家透露,今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实际销售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市场有很大的潜在收入提升空间。据机构预测,2024年国产游戏出海潜在规模将达到696543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398亿元),是2020年收入出海规模的4.5倍。

国产游戏表现强劲。

作为国内游戏行业的两大霸主,腾讯和网易的海外游戏业务增长迅速。相比国内市场的个位数增长,腾讯第三季度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20%,至113亿元,主要得益于《Valorant》和《部落冲突》等游戏的强劲表现。165438+10月,网易旗下24娱工作室开发的武侠竞技端游《永不劫》全球销量突破600万套,刷新国内买断游戏纪录,在160海外国家和地区玩家中掀起东方文化热潮。

作为后起之秀,a股游戏龙头三七互娱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20.45亿元,同比增长111.03%,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2712%。在今年5438+10月中国游戏厂商的营收排名中,三七娱乐已经上升到第四名。

中泰证券根据SensorTower的数据,对10这一个月内各大厂商的月均流量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从规模排名来看,10当月,FunPlus、米哈游、腾讯、三七娱乐四大厂商的流量规模接近,均在6000万-7000万美元之间。单个公司而言,占比低且分散,因此海外市场对于任何单个国内游戏公司而言,都有较大的潜在营收提升空间。

逐步摸索出海规律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游戏出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发展过程被形象地概括为“借船出海”、“买船出海”、“造船出海”,也就是说, 从借助国内其他游戏公司代理自己的产品,到与海外有经验的游戏平台合作发布自己的产品,再到由公司游戏团队全力研发发行。

在海域的选择上,国内游戏公司主要遵循文化的亲疏程度,最初集中在东南亚、日韩,近几年开始主攻欧美市场。面对海外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文化壁垒。具体到出海的营销环节,DataEye创始人兼CEO王直言,国内游戏公司在营销体验数据的用户研究方面相对欠缺。

有些公司为此交了不少学费。国内某老牌游戏厂商在今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调整了海外游戏布局,关停了部分未能达到预期的海外游戏项目,并对相关项目人员进行了优化。报告期内,相关项目发生前期研发支出、停工过程中的充值返还、人员优化支出、与相关合作方的协议安排等一次性亏损约2.7亿元。

从2012海外发售开始,三七互娱在游戏出海的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三七互娱海外运营负责人彭梅表示,公司也相应调整了发行策略,在产品和发行方面采取本土化的方式打开全球市场。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游戏。比如在日本,公司以SLG和模拟管理为主,而在欧美,则以SLG为主。在发行方面,用“谜题&;生存,比如欧美,在素材中使用了大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可以让欧美玩家更直观的感受到游戏的刺激和急迫感,从而提升玩家下载游戏的意愿。此外,还邀请了当地的KOL(意见领袖)对游戏进行推广,通过他们对游戏的解说,进一步展示游戏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欧美玩家。

腾讯通过收购海外游戏开发商来增强实力。7月19日,英国游戏开发商SumoGroup披露,同意腾讯全资子公司Sixjoy(香港)以现金方式全额收购该公司,腾讯将以每股513便士的价格收购,目标估值为919万英镑(82亿人民币)。这笔交易是腾讯在英国最大的一笔投资。

海外市场乐观

海外市场将成为国内游戏公司强劲的“第二增长曲线”。

有机构预测,2024年,国产游戏出海潜在规模将达到6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398亿元),是2020年出海收入规模的4.5倍。2024年,国产游戏出海流量将占海外手游总流量的44.4%,较2021增长10个百分点。2021上半年,在AppStore和GooglePlay的口径下,亚洲玩家贡献了全球55%的收入,日韩仍将是游戏出海的主要目标国家很长一段时间。

谈及游戏公司的出海策略,傲然强调,本地化一定要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做。东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也有共性,会有一些共同的生活经历。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说,外国玩家很容易接受游戏的内容和设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游戏出海也要考虑不同国外玩家的文化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趋势和受众喜好,从语言、玩法、内容、支付方式、社交方式等多个维度考虑本地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本地化整合。

第三方机构AppGrowing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建议,在项目立项时应充分了解MMO和休闲品类在韩美的受欢迎程度,通过品类整合打造爆款,实现差异化竞争。在精细化运营方面,打造游戏产品品牌,如去日本多次上线的《荒野行动》,通过玩家互动促进产品自然增加。

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