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数学游戏促进儿童思维成长

首先,游戏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性质

(三)游戏的功能

至此,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儿童游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剩余能量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儿童游戏的真正原因:儿童身心的迅速发展与其心理特点、需要参加真正的实践活动和儿童自身实践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由此得出结论,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孩子对成长过程的适应,孩子所有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以下属性和

特点:

(1)游戏是儿童自愿的活动。

儿童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使儿童乐于参与游戏,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在想象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儿童游戏在想象的情境中发展,从事想象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环境,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快感。

3.这个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目的

虽然课堂上的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但并不需要孩子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孩子的兴趣还是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正是由于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游戏不仅成为儿童最喜爱和最基本的活动,它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促进了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就教育而言,游戏是孩子的优秀老师。他了解环境,了解物理属性,增强体质,锻炼心智,从游戏中学会做人...游戏是孩子的好老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有其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游戏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中,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让。

儿童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其他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和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相差1的两行对象变得相同;1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改进思维方式,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能促进儿童分析和整合能力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个事物在头脑中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所以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和综合有不同的层次。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的。如果教师在教孩子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的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孩子的两个层次,促进孩子学习更高层次的分析和综合。

(C)游戏提高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观察、观察、摆弄、发现、探索、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游戏恰恰为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好奇心的实践环境。比如,孩子在玩二进制猜谜游戏时,会被形状奇特的玩具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同伴手中的数字或物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迫切地提出问题:在这种数字识别活动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孩子们对游戏活动产生了兴趣。同时,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儿童游戏是儿童没有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在想象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想象的成人实践活动。

第二,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生活对儿童数学教育的要求

根据大纲中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这就包含了数学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进行的一层含义。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生活,也包括虚拟生活,游戏属于虚拟生活。我们提出让儿童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那是因为儿童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本质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个人经验交流和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要和生活联系起来,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符合儿童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特点。而游戏恰好是生活化的、想象化的,依托生活模拟场景再现生活,可以很好的体现数学教育者的激活能量,有助于孩子学习动态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学习变得更简单、更简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观察和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孩子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虽然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无法理性分析。所以这个时候,为了让孩子的数学学习活起来,我们老师也要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指导孩子的学习。比如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作为教具(消毒过的冷饮棒、醉罐等。).孩子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学习拼图、搭积木、排序、计数、分类等数学。

(二)儿童数学教学

教育游戏化的要求

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儿童摆脱生活中过多的“包袱”,从游戏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各种游戏中,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数学。比如玩“开店”游戏时,“顾客”和“店员”玩一个交易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例如,客户想要购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和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计数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儿童数学教育的人文要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以牺牲某些利益为价值。学前教育的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推动下,我们的学前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待,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都让人性失去了人性化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应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孩子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急功近利。我们的老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儿童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功利的技术,而是基于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游戏中构建儿童数学教育,将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性和交流性。

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正所谓“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知者”。在“玩”中,孩子在主动探索中亲近数学,理解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四)符合儿童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儿童数学教育的一体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个领域要有机联系、渗透、综合”,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记忆,更是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解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态度价值观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恰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既能让孩子在活动的探索中学习知识,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内心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儿童数学教育经验。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从婴儿期到儿童期的过渡阶段;这时,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思维,而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的转化。

皮亚杰(J. Piaget,1896 ── 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和数学知识不是来自于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于对物体的操作及其动作的内化。”建立在动作基础上的数学知识才是真正一致的。

孩子的年龄特点是最扎实的知识,不会轻易忘记。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个时候,老师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儿童数学教育

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逐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上的建构主义理论。那么如何在游戏活动中构建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坚持以下原则

(1)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所有孩子的学习过程都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要注意设计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引起他们兴趣的情节,如要求儿童按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鞋的大小排序。在“模拟招待客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积累摆放茶具和零食的经验。

②符合儿童个体差异原则。

个体差异又称个体差异、人格差异,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现在“质和量”上。质的差异是指心理、生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差异;量的差别指的是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大班儿童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因为各种

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游戏中建构大班数学教育,必须符合儿童个体差异的原则。通过听他们说什么,观察他们做什么,可以发现不同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给予适当的教育。在活动的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使每个孩子

③坚持儿童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体现为儿童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说明儿童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儿童的主体性并存且相互依存,是一个统一体。在游戏中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及时给孩子创造一定的空间,让孩子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提问,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

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也不要放任自流。他们应该在活动中引导孩子,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敢于尝试,对孩子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解释、示范和指导,帮助孩子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引导孩子作为探索过程的一部分参与进来。他们可以平等自由地与孩子交流,充分发挥老师和孩子的潜能和效率。

(二)应坚持的方法和策略

①不同的游戏构建不同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不是某个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应注意为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

目前,在中国,儿童游戏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以开发儿童技能为目的的创意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旨在开发儿童创造力的游戏,如拼图和脑筋急转弯。

3.娱乐游戏

在基于游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有:数的集合、分类与排序、几何形状、加减法等。在这些内容的教育中,经常涉及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往往不是单独出现在数学教育中,而是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结构游戏是儿童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的游戏,一个人或几个人玩,重点是发展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

儿童在利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和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状、测量等。,而这些方面都与分类、排序、数量比较有关,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扮演是孩子们反映真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展示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扮演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了儿童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比如在“开店”的游戏中,交换物品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加减法能力。在“玩偶之家游戏”中,玩偶的家具被安排来帮助孩子使用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的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综合数学能力。常见的游戏包括纸牌游戏和拼图游戏。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在正式课堂上常被教师用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教师给孩子看各种动物玩具并给它们命名,然后让孩子按照老师说的顺序把动物排好,比如老师说:“猴子第一,鸟第二...大象是最后的。”

②创造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1896 ── 1980)对儿童做了许多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的、数学的知识,它不存在于真实的物体中。儿童获得数学和逻辑知识。不是从对象本身,而是通过玩弄对象,在心里组织自己的行动。”所以,真正理解数字,意味着孩子发现自己的行动,主动建立关系。因此,操作实物对孩子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成年人只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他们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数字6的构成。我们可以把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里面所有的商品都是六元,给每个孩子六元,面值从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让孩子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买的时候,两样东西加起来必须是六元。要购买的商品,要经过销售人员验证后才能获得。孩子们在学习这种模拟游戏中感到生动有趣,不仅

熟练掌握了六的构成,学会了合作的技巧。

③仔细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

如何在游戏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课堂教具。有了玩具,孩子可以直接联想和想象自己经历的事情,并引起一些相应的动作和活动,这就为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在通过游戏构建儿童数学教育时,必须注意玩具的设置。玩具要多方面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吸引力,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玩具要符合幼儿智力和体力活动的要求,表现细节特征,唤起幼儿的快乐和喜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65438+

游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孩子的教学过程中,孩子可以表现出各种动作,开心,充满朝气。通过玩游戏,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充分意识到游戏的存在。

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并有效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娱乐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充分认识到老师不仅是好老师,也是孩子的好朋友。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教师要明白,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只是教孩子学习具体的东西,而是要了解孩子的思维,研究孩子的学习,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各种问题,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孩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会问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善于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时候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耐心解答每个孩子的问题。同时,他们要花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孩子的生活,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为不同的孩子创造不同的适合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教材与生活情境的结合。面对整体,照顾个体,做出不同。

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数学活动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给孩子明确的目的和操作时间,语言要有启发性,提问和提示要恰到好处;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去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另外,通过玩游戏,老师不仅给了孩子很多用语言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还促进了孩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3)应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于是我们向老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儿童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在选择游戏的时候,首先要看它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采取相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种方法论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J. Piaget,1896 ── 1980)“小班儿童的注意力通常只有2-4分钟;中班3-8分钟;“大班5-10分钟”的科学论证,我们在构建游戏时一定要以此理论为依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控制教学时间,让孩子在有效时间内高效掌握有效内容,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③尊重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

选择难度适当,符合儿童的兴趣,并且

儿童的发展需要数学内容融入游戏,让儿童获得认知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发挥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孩子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不同的孩子才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全面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