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划的第二个计划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援。齐王命田忌、孙膑领兵去救他。孙膑以为魏国大军压境,里面一定空无一人,于是他率领大军直奔魏国首都。庞涓不得不撤出邯郸以拯救他的国家。
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拯救赵国于魏国的战役也被称为龟龄之战。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的围困,听从军事家孙膑的建议,采取了“批康耍花招”的战术,即避实就虚,攻空虚,派兵镇守大梁(今河南开封)的空虚,在那里打败了魏军,解了赵之围。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出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与齐为盟,邯郸危矣。赵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召集大臣讨论齐国是否出兵救赵。
齐国的姬主张不出兵。齐国大将段主张出兵攻打魏国的香菱陵并加以牵制。赵、魏两军疲惫时,出兵救赵。采纳了段的意见。公元前353年,魏军攻取邯郸,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任命田忌为主要统帅,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扑邯郸,攻打魏军,孙膑建议:整理乱丝,不能用力握拳;想把别人从打架中解脱出来,不能直接参与打架。派兵清剿也是如此。我们不应该采取强硬手段。而应采取“批判长处,攻击短处,避实就虚”的方法,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有严重的忧虑,自然就会清除包围圈。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残兵。我等当速上魏都大梁,断魏主道,攻其空当。这样魏军肯定会回军自救,这样我们既能救赵,又能让魏军忙起来,从而一举击溃他。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来到最前线。京城危机四伏,魏军急忙从邯郸撤退救援。退守桂陵时遇到齐军,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之围解除。
“围魏救赵”名称的由来
顾名思义,《三十六计》共有36个方案,每一个方案都配有简明的说明,重点在于使用方案时应该把握的客观规律。同时,为了帮助人们掌握运用这种策略的具体方法,把握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
每一个计划都附有明确的“注释”,既是“谢玉”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经典战争(事件)的证明,可以说与“谢玉”相得益彰。“围魏救赵”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如果能名列前茅,自然与众不同。
《意见》对运用这一策略应把握的具体方法有:治兵如治水;犀利者避其锋,如导其行;弱者塞其空虚,如筑堰。比如齐国救赵时,孙膑叫田忌,说:“夫欲解乱争,不可管拳;如果他想救水桶,他就不打;如果他批评傲慢,他会减轻自己。”
大意是,对敌如治水:敌人如洪峰,须避其边,犹如开渠引水;如果敌人弱如涓涓细流,就会被网住,这就像筑堤截流。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魏巍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