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是谁的学生
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贝聿铭作品以公***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与陈其宽***同设计,由陈其宽执行),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逝世,享嵩寿102岁。图为贝聿铭与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模型合影。
30年前的3月31日,一位华裔老人,在卢浮宫前建起一座巨型的玻璃金字塔。这座像钻石一般的金字塔,征服了法国人,也彻底“复活”了800岁的卢浮宫,更作为法国的著名地标惊艳了全世界。毋庸置疑,贝聿铭是中国设计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设计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低调谦虚。图为贝聿铭在玻璃金字塔开工现场。
他投身建筑事业70年,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项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在《筑梦天下》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1917年,贝祖诒和孔莲的第二个孩子在广州出生,取名“聿铭”,意思是“璀璨的雕塑”。
幼时贝聿铭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源于他的母亲,母亲会吹笛子,会酿酒,会做菜,写一手漂亮的书法,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说:“我母亲赋予了我非同寻常的天赋。”图为贝聿铭(左一)与家人的合影。
1917年,封建帝制刚刚分崩离析,东西方文化开始对撞,中国已无法再现传统,而少年时期的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学习一整套的儒家礼仪。直到1935年,贝聿铭去美国留学,这是他第一次和自己的旧世界告别。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图为少年贝聿铭在苏州狮子林。
贝聿铭赴美留学的第一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等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然而宾大建筑系忠实服从19世纪的艺术体系,要求学生绘制精巧的设计图,这把贝聿铭吓住了,于是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在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结识了校长威廉·爱默生,他在贝聿铭的图纸中发现了非凡的技能和想象力,劝贝聿铭改学建筑学,他对贝聿铭说:“年轻人,别胡说,我还没有碰到不会画画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