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个人命运——评中越战争纪录片《生死相伴》

2013年的纪录片《生死连》是以1985年前后战地记者连续拍摄影像为素材的纪录片,主要讲述当年的真人真事。这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太沉重了,我的家人不想和我一起看。

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年轻的军人!当时连队已经是二十出头的老兵了,其中不乏17岁的“娃娃兵”。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娃娃专注擦枪的脸,对着镜头毫无压力的天真微笑...现在的我忍不住焦虑,把它放在十七岁的校服下,追逐大人不懂的新鲜事物,打游戏,喝奶茶。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清明节学校组织了一次去青岛烈士陵园的旅行。有一个大厅,周围是年轻士兵的大幅黑白照片。偶尔听老师说,当年上战场的都是山东兵,都是年轻刚入伍的...多年来我从未忘记,今天我提醒这次会议。

那时候我们国家好像还处于青春状态,只在大后方和内陆地区。但这些年轻的士兵确实反映了1985年中国的国情国力。我们需要这些青少年出去战斗。

也就是1985年,当这家公司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时,我们的大后方已经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了深圳特区,有了万元户,有了“文化热”、“文学热”,内地的年轻人、大学生都在犹豫探索自己的人生,甚至为了中国的足球失利走上街头闹事,甚至有人开始去美国留学。

在南方边疆,他们的同龄人,甚至是弟弟们,被“闷罐车”运到前线,吃的睡的耶戈都在货车里,在雨天泥泞的战壕里瑟瑟发抖,脚被地雷炸掉,小腿肌肉像“一朵花”一样被翻过来,像纸片被炮弹抛向空中,鲜血如泉...他们身处“非人”的战场,只是因为他们是士兵。

这么大的反差,我都不忍心直视这些士兵,哪怕是在屏幕上。我一直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还好有视频资料,当年的人能被我们看到。但如果某个人只有一个没有出现在叙述者镜头里的形象,我会立刻明白,那个人永远不会再老,他的人生会定格在以红土绿衣为基调的南疆战场上。

一个解说员的话生动有力,几度哽咽——他活着,现在肩上有四星肩章;而那些不回来的人,永远不会回来。

我很想知道这些活着的士兵的后续生活,更害怕知道那些没回来的父母和妻子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害怕死亡是人类的天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突击队选拔的时候,大家都踊跃报名。很多人还在说“我当时热血沸腾”“大气都不会放过你”...甚至有一个17岁的娃娃兵无视“独子不能加入突击队”的规定,对队长说“给我一个为国捐躯的机会”。三十五年后,我被这句话震惊了。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我一直在问自己,“值得吗”和“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美军呢?”我没有答案,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英雄主义,如海浪拍岸,让我经历了一次多年不曾有过的震撼。

三十五年过去了,战地记者镜头里的年轻人就算活到现在也已经步入中年,而伴随着三十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往事,我觉得自己像阴阳一样伟大。我不禁问自己,该不该主动参军去打仗。

纪录片一共五集。现在看到第三集,需要停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放松一下。也许我明天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