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对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第一,* * *经验——走近老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字资料为教师提供了参考。比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专门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测点和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师即使手里有这些文字资料,还是不知道游戏里看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会他们的困惑,再对目标进行分解,对指标进行细化,帮助教师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观测点。
案例1:生成“索引”
游戏时间,我进入游戏现场,发现一些年轻老师一直在来回走动,看似在仔细观察孩子,却看不到重点;有些青年教师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儿童游戏,仔细聆听教师与儿童的对话,发现只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对话。老师们还是不知道游戏里看什么,观察什么点。于是,我开始重新制定“指标”。
在制定“指标”时,注重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和执行的显性内容(见下表),帮助教师找到观察方向,同时给每位教师提供一个“观察本”,将“指标”粘贴在上面,起到引导和指引作用。
当然,“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丰富。在使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来主动解读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作用。
第二,* * *分享——走近现场,想办法。
游戏中的评价是提高儿童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难点。为了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别邀请了游戏专家徐泽民老师进行“对话式”评价,即在现场观摩后,先邀请青年教师进行点评,再听徐老师的评价,通过“对话”了解评价中的思路和意图。
案例2:“对话式”评论
在一个大班的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发起了“超市打折促销”活动。老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全新内容,问:“为什么要用打折促销的方式?”从孩子们的各种回答中,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游戏经验:生意不好的时候,可以用打折促销的好方法。点评的时候,徐老师先问了一句“你说的打折是什么意思?折扣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
徐老师的提问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虽然孩子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徐老师的点评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阅历,也拓展了年轻老师的思维。
这种现场指导可以直面老师的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有效的评价思路和方法,在分析孩子表现的基础上,明白如何及时跟进和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第三,* * *前进——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发独立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之间差异很大。他们每天遇到的不同现象,让他们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管理者给他们个性化的指导。为此,我们设置了每月一次的“预约日”,邀请每位老师谈谈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困惑和方法,鼓励所有老师一起分析思考,以“专家坐在课堂”的形式帮助每位老师解决困惑。
案例3:约会日
小班老师提问:小“医生”已经连续给娃娃缝了十几针了。看到孩子如此投入游戏,老师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老师的帮助。
中班老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首先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还是游戏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老师的问题:“画室”“花店”没生意,孩子们不想走。我们做什么呢-考虑到形式和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改变材料,比如尝试在“工作室”里放一些其他的设备。
每到“约会日”,我们都会听到很多小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很可能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能够引起老师们* * *的声音,通过头脑风暴寻求解决方案,每个老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和解读案例,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作为管理者,我觉得只有走近老师,走近场景,走近故事,才能找到老师真正的问题和困惑。我只有和老师一起经历,一起分享,一起提升,才能给老师真正的帮助,实现老师真正的发展。儿童自主游戏观察指标
儿童自主游戏观察指标
观察内容的具体指标
看整体
1.进入游戏的人数。
2.孩子的兴趣(人比人多)。
3.孩子的游戏状态(是否感兴趣)。
看角色意识
1.了解你的角色。
2.展示角色的行为。
3.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看角色行为
1.行为与角色的对应。
2.游戏中的参与度。
3.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看角色认知
1.丰富的经验。
2.知识的运用。
看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认知,沟通方式,合作意识和能力,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