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你的教学习惯

传统的课程观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教师只是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忽略了很多重要因素。新课程强调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暑期因素;尊重人的个性,倡导终身学习;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改变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

纵观一系列改革实践,其局限性集中表现在观念陈旧、培养目标狭窄、教学方法单一,由此衍生出应试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只有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才能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概念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目标调整为:一、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理念。第二,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第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要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在每节课中确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认真实现,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

为了追求升学率,获得高分,过去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似乎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注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对应用的思维过程的感性认识和分析,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激发探究热情

第三,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动态、开放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学习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想更多地从事教学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熟练从网络的载体中获取信息,补充自己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思想,接受最新的信息。虽然我教的是农村中学,只有几个学生有家具的条件,但是有利于网络和学生的交流,有利于锻炼能力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完善,更加重视。

第四,统一评价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内容过于依赖学科知识,评价对象大多集中在尖子生身上,有的甚至和老师一起思考;如果你学习不好,你就不会被更不用说的重点中学和大学录取。评价质量没用。这样的评价是封闭的、静态的、不灵活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多元化。评价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比如一个同学作业很乱,有一次稍微改善了。我在练习本上写下下次会更好。后来,他的作业写得很整洁。积极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超越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和实践。充分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