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极速跑幼儿园游戏教案
因为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一年难得见一次面。我们很久没见的那个男生变了很多,明显长高了,却失去了当年的朝气,一直蜷缩在沙发上打游戏。
吃饭的时候,反复提醒也没起来。眼睛一直盯着屏幕,手一直在操作。朋友有点尴尬:青少年对游戏特别着迷,看来以后要用游戏“抢”孩子了。
孩子天生就喜欢游戏,我太理解了。小时候也迷过《拳皇》。放学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溜进游戏厅和好朋友一起玩街机。不管是打架还是枪战,一投入硬币肾上腺素飙升。
但是,理解就是理解,现在的游戏模式和我们小时候已经大不一样了。第一,游戏的访问太方便了,一个手机就能搞定,让游戏的参与者越来越低龄化:从孩子不吃饭到孩子不打扰我们工作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这些问题都可以打开手机或者iPad解决。被游戏喂养的童年真的可以在青春期立刻逆转,改变玩游戏的习惯吗?
而且游戏玩家为了盈利,会在各方面提升玩家的兴趣和依赖度。孩子一旦上瘾,要不要和游戏争夺孩子?对不起,爸爸妈妈很难赢!
《上瘾》的作者尼尔·埃亚尔在书中提出了“上瘾模型”:
它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有吸引力的目标,每个游戏都有关卡,关卡就是一个小目标。目标达成后,往往伴随着眼花缭乱的特效。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是玩家在生活中难以忘怀的满足感,也是“上瘾”的第一步!
第二:即时反馈,达成小目标后会立即有奖励,通过分数和成绩体现出来。心理上满足了玩家对肯定的渴望。
第三:毫不费力的进步,学习进步很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游戏中的进步很容易。只要多练习几次,就能掌握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个技能,就可以更快的提升战斗力,提升自己!
第四:升级的挑战。任何游戏一开始都很简单,慢慢增加难度。如果一开始很难,人们就会停止玩。人们享受一步一步挑战的乐趣。
第五:未完成的张力。每次玩游戏,都不可能一直成功。如果我们一直成功,人们会觉得很无聊,所以每次都有小的失败和错误。正是这些小错误让人感到兴奋,让人愿意再次投入游戏。
第六:强迫性社交。现在的游戏都是多人在线互动游戏,需要找队友,组队,一起完成任务。在合作中,我们可以得到队友的认可和鼓励。
这六个方面既考虑到了游戏的刺激,又从人的先天弱点出发,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我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还将游戏扩展到了“社交”!连大人都扛不住,更别说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了!
一个孩子掉进游戏里我们很难过,但是要靠个人意志力对抗工业化、资本化的游戏厂商,真的很难。就连北大教授储殷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游戏成瘾必须考虑背后的原因!
那么除了用电子游戏“抢”孩子,爸爸妈妈还有其他方法吗?
人不是机器,必然有放松的时刻。持续紧张后的放松,可以让我们精神饱满,为再次出发积蓄电力。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好好放松。从这个角度来说,“玩”可能比“学”更能伴随我们一生。
同时,玩起来也很精彩。看似虚度的时光,却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着我们,像一枚生命之蛋,不知不觉让我们惊喜。如果是多人游戏,那一定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默默感受着人际交往的方式。我们的第一次社交大多以一句话开始:我能和你玩吗?开始吧,一个人玩也是一个动脑的过程。如何有兴趣、快乐地度过时间,也是一门大学问。有多少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爱?
如果我们回顾自己的童年,认为唯一的玩法就是电子游戏,那无疑是非常可悲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再也不会错过。让孩子玩就相当于对电子游戏有了天然的抗体,这一点很重要!
孩子要学会玩的,就是自由自在地玩。总之,只要是在安全范围内,孩子觉得合适就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培训班不好玩。
很多家长会说,我们给孩子很多时间玩。那些乐高班,篮球班,舞蹈班,并不要求孩子真的学到很大的成绩,只是和同龄人一起玩玩而已。
这一点真的错了。玩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应该在没有达到特定目标的情况下,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
而且,家长一旦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就不要把培训班当成游戏的地方。学习是一件需要毅力和坚持的事情。也是在不断的坚持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收获的喜悦,和游戏里放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如果爸爸妈妈一开始就混淆了孩子“玩”和“学”的概念,会更容易让孩子半途而废,完全没有用。
让孩子们自由奔跑
要说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绝对榜上有名。在丹麦,一年中有六个月白天短,夜晚长。在这个连小狗都容易抑郁的国家,丹麦人的幸福指数始终位居世界第一。原因是丹麦人教育孩子玩!
在丹麦的幼儿园,孩子们的储物柜里随意挂着可爱的雨具,各种各样的连体裤,雨鞋。为什么?因为丹麦的天气多变,万里有时晴天,有时刮风下雨。没关系,这不是丹麦人减少户外活动的理由。无论下雪还是下雨,孩子们都会随时去户外。只要他们穿着雨衣雨靴,就说明他们装备齐全,就说明他们准备好了心情,就说明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乐。总之,穿合适的衣服就好。不管什么天气,都是玩的好天气!
有多少孩子和小猪佩奇一起度过了甜蜜的童年?我也和儿子一起看了很多。每次看到佩吉一家人开心地踩在水坑上,儿子的眼睛里都闪着羡慕的光芒。夏天雨后,让我们自由地踩在水坑上。我的童年很短暂,我愿意做一个儿子眼中可爱的“猪爸爸”!
让孩子们自己决定玩什么。
孩子生来就是玩的。动物世界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场景,就是小动物在追逐打闹的过程中学会躲避危险,抓住猎物。我们也是。孩子小的时候,用小手小嘴探索世界。爸爸妈妈还是有点担心,但是大一点了,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就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了。
孩子的玩耍可能很幼稚,也可能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天,看到家里这么乱肯定很烦。所以给孩子定义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既能保证孩子自由玩耍,又能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有段时间,儿子特别爱撕纸。看着散落的纸片会让他发笑。很烦吗?很烦,需要清理浪费,但是有什么好处呢?通过手部的精细动作,锻炼手部的小肌肉,对孩子是有帮助的。我把不再需要的稿纸整理出来,揉成一团,和孩子一起撕。大纸片变成了小纸片,小纸片被我们“加工”得更加精细。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作为父亲的我呢?不得不说,我感觉真的松了一口气,这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一起玩固然很好,但是有时间一个人玩也很重要。一个人玩的时候,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做决定的感觉。这个时候,他们就获得了自己采取行动的机会,不断调整和解决问题。玩耍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可以给孩子带来胜任感,同时这种胜任感可以直接转化和提升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趣的事都在生活中。
我出生于80年代,在我的童年,物质远没有现在丰富。想吃点不一样的,就得自己动手。一起做家务一直是我们家的一大“亮点”。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天西红柿收获的时候,全家人一起把西红柿做成番茄酱。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玻璃瓶。我妈在医院找了很多熟人的葡萄糖输液瓶,放在一个大锅里煮沸消毒。西红柿烫过,碾碎,放进去,不加任何添加剂,就是西红柿的原味。
每年都会做四五十瓶,一家人很快就开始一起干活,一边忙一边聊天。我妈从来不怀疑我们家孩子笨手笨脚,乱七八糟的,放心我和我姐自己能行。小时候特别期待做番茄酱,晒干菜。我隐约觉得我也是家里的主力。
一家人一起挂床单很好玩,一起去晒被子很好玩,第一次做饭也很好玩。这些是我童年的回忆。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有趣的小事。如果不让孩子理解,多可惜啊?以轻松的心态掌握生活的技巧,不就是“玩”的另一种境界吗?
直到我接触了儿童心理学,才发现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孩子“价值感”最有效的方式,这种“玩”的意义确实更深。所以,教育真的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从生活到生活,我们天生就有与我们的骨骼和血液融为一体的能力。
只要孩子能做,就让小的参与进来。为什么家务和辛苦要划等号?是全家人放下手机剥豆子聊上几天的绝佳休闲时光~
玩吧,让我们永远做个孩子。
也许毕竟我们会有一辈子,而这个“玩”只是爱好层面,远没有达到专业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
我爷爷特别喜欢果果。秋天的昆虫是冬天最难得到的。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把果果紧贴在身上,贴在身上取暖,所以不会死。奶奶有时也会小声说几句:“这老头还像个孩子一样喜欢这些没用的东西。”但她不会做太多去阻止,因为她知道爷爷痛苦了大半辈子,家人早早离开,在他漂泊的青春和贫穷的青春里受了太多的苦。我一辈子都很安静,只有面对这点小利益,我才能重新像孩子一样微笑。
我想这大概就是玩的魔力吧。无论什么年代,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和她说话,会一直保留这份童心,应该是快乐的。
让孩子在童年就学会玩,孩子的童年会有一个快乐的背景,和谐的亲子关系,自信心也会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建立起来,这也可以大大降低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风险。
孩子原本的纯真,原本的活泼,不应该被磨掉。让孩子学会玩耍,快乐奔跑,大声欢笑。愿我们的孩子永远是无忧无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