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沉迷游戏?那是因为你不懂游戏。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游戏呢?
通过对资深游戏开发者和游戏研究者的采访,我了解到了问题的答案。
其实现实生活是反人类的,游戏才是真正的人类。
首先,及时反馈
所有的游戏都有一个核心,就是不断快速的给玩家反馈,形成反馈机制。
砍怪会失血,砍死怪会增加经验,怪会掉宝。你知道你离变得更强更近了一步。
在反馈机制之前,每个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
这个机制甚至有点太复杂了,有时候反馈机制不需要这么复杂。一款直接反馈的游戏,甚至不需要精美的画面,复杂的系统,宏大的剧情。只要有反馈机制,我们还是会玩得开心,这个反馈甚至不需要目标。比如说—
俄罗斯方块
几个形状不同的方块只要符合排成一行的要求就会被淘汰,然后不断叠加。
这样一个看似无聊的游戏,却让全人类疯狂。
这种沉迷是不分年龄、种族、职业的,我们的父母还是会沉迷于俄罗斯方块的变种,比如《小乐》、《连连看》。
而现实生活是很残酷很没有人性的。
你背了一个单词,却没有进度条告诉你离雅思7分又近了一步。当你两周后再读这个单词时,你发现你仍然只知道放弃……...
你的努力程度和你的升职加薪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系统的提醒你下次升职前需要多少经验。相反,看到一个比你年轻,工资比你高的新人,你会怀疑自己的人生。
你认识一个男生/女生,邀请TA吃饭,但是没有系统提示你好感度增加了多少,没有系统提示你做的对不对。就算TA不理你,你也不知道为什么。
现实世界没有反馈,至少没有即时反馈。一切都是残酷的。
游戏,一个可以即时反馈的世界,总是让人兴奋。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及时的反馈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沟通技巧。
开会的时候,不管领导同事说什么,至少点点头,告诉别人我在认真听。
有人找你做什么事,尽快回复,然后告诉TA能不能做,需要多长时间。就算做不到,也告诉我要多久。
在一起工作时,告诉别人你的进度条,以及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甚至在恋爱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流露自己的善意,以减少别人的无力感。
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即时反馈,不会让你马上成功,但至少会让你成为一个可靠的人。
其次,成就感
回想一下,你是什么时候有成就感的?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赢得女神的芳心?还是升值加薪?
的确,人生一直都有成就感,但所谓的成就感虽然迷人,却往往很少出现,少到我们几乎记得每一个成就。
但在游戏中,你无时无刻不在获得惊喜和成就感。它在游戏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你非常喜欢每一种。
一个让你看起来很特别的头衔。
玩过《魔兽世界》的人都会对片头套路很熟悉。在《魔兽世界》中获得各种精彩称号,成为玩家的一大乐趣。
在Steam上也一样,购买游戏也会给玩家带来各种头衔。这些称号和头衔的获得很简单,花钱就行。-那么,你是“谨慎的收藏者”还是“游戏行业的守护者”?
就像你小时候,要努力学习才能获得一个“优秀生”和“三好生”。长大了要为企业打拼,要流着泪搬砖,当然还有“优秀员工”的年终奖。
上电视的机会(通告)
要知道游戏里总有一类人频繁出现在世界公告里。他们是公会的领袖,是完成了你完成不了的任务的隐藏大师,是不停刷小广播的氪石bosses。但他们极有可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这种“被关注”和“被仰慕”的成就感,是游戏赋予的稀缺资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征途。有一年,征途在情人节推出1元的虚拟玫瑰,最后卖到5000万。核心原因是电视上的成就感:只要有99朵以上的玫瑰,就可以发公告了。
现在,这个套路已经无处不在。
但是,这些都不是核心,也不是高级。
你真正习惯的是内在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对自身能力的确认,而且是反复确认。
我做了这件事,我做到了。我完成了,我很高兴。就这么简单。
所以,还记得那个曾经让你神魂颠倒,玩了一局又一局的游戏吗?比如俄罗斯方块,扫雷,连连看。就是不断重复你对自我能力的确认,也就是内在动力。
这些游戏恰巧有点麻烦,但是有你能解决的困难证明你有能力解决。这种感觉很爽,还得再玩一次。
所有的游戏设定都符合人心,都利用了人的本能和天性。然而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符合人性的东西。
所以现实生活是反人类的,游戏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
在游戏的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可以改变你世界观的思想,这些游戏化的思想都是符合人性的。与游戏相反的是学习,学习的很多设定都是反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