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户外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第一,充分挖掘民间游戏,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学好民间体育游戏,必须激发他们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通过子项目前期的家长问卷调查,我们清楚地知道,家长们对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记忆深刻,比如“打瓦片”、“扔手帕”、“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根本原因是这些童谣和密码幽默有趣,游戏规则简单易学,让玩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乐趣。因此,我们从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入手,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民间游戏。比如中产阶级民间游戏《猎人抓野兔》,我们用纸箱和花环做了若干个“洞穴”,整个活动场地被布置成一大片草坪。游戏开始时,兔子们听着欢快的音乐自由活动,一会儿跳跳,一会儿吃草,累了就躺在草坪上休息。真实的游戏情境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都把自己当成真兔子,完全融入游戏。

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内容。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合的运动游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小班孩子身体发育不健全,动作协调性比较差;中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肌肉骨骼发育更好,动作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大班的孩子运动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下肢发育更快,肌肉力量和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灵活引导。在小班里,我们选择动作大、情节更强的相对简单的游戏,比如“拉锯”、“蹲着孵小鸡”、“扔手帕”、“切西瓜”。中班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游戏活动,如跳房子、老鹰抓小鸡、炒黄豆、金锁银锁、挤婴儿等。大班可以玩难度更大、合作性更强的游戏,如“抬轿”、“斗鸡”、“贴饼”、“扔纸”等。

第三,加强游戏的组织和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在民间游戏的组织和引导中,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多与少的指导关系,才能让民间游戏展现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魅力,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1,多放手,少限制。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会限制孩子玩游戏的自由。过于“全面”的设计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剥夺了孩子自由体验游戏的权利。所以在游戏中,所有孩子能自己处理的事情,比如角色分配、规则使用、材料选择等。,我们老师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亲自解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游戏的自主性和快乐性。当然,这种放任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而是需要老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当孩子在游戏前期缺乏寻找游戏伙伴的能力时,可以引导他们先参与少量的二人游戏,然后逐渐过渡到玩集体游戏。

2.更多的机会,更少的指派。

渴望被关注,孩子愿意成为游戏的中心。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优秀的孩子才能成为“主角”。就像《狡猾的狐狸》游戏中的“狐狸”和《偷老鼠》游戏中的“老鼠”一样,有些老师总是指定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玩,导致主角总是由能力强的孩子主导的不公平现象。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在如何确定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方法,比如“石头、剪子、布”、“手心手背”、“点兵将军”。这样,游戏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参与游戏,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同时,公平淘汰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游戏过程中的任性等不良行为,让孩子获得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第四,利用民间游戏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园联系。

在课题组开展的民间游戏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民间游戏是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载体,它们架起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民间游戏激发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兴趣。以前孩子让父母在家陪他们玩游戏,父母会说:“爸爸妈妈怎么能玩游戏呢?他们没有玩具吗?自己去玩吧。”孩子只能一个人默默玩耍。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会玩民间游戏,在家里玩的时候,唤起了父母对童年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也可以玩这个游戏。”“我不相信。老师没教你。你怎么能这样做?”“不相信?然后爸爸妈妈给你玩。”“好的!”这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母子玩“金锁银锁”,爸爸当裁判。“松一把锁”,我妈还没说完就把手缩了回去。“妈妈,你不遵守规则。完成“拉一把锁”才能缩手指。回来吧。”“裁判赶紧出来调解。”是的,妈妈打破了规则,重新开始。“母子俩又有了新一轮的较量,这时候孩子和家长的情感交流自然融入到游戏中。

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很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收集民间游戏。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玩民间游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这样幼儿园和家庭就有了共同的牵挂,让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