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向中国小山沟发射了一颗卫星,成为轨道精度最高的。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刚刚起步。美国为什么千里迢迢来西南发射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明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但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西昌也逐渐为人所知。
聚集在西昌的大多是彝族人。渐渐的,西昌变成了一个有彝族风情的城市。西昌的大街小巷遍布彝语,每年八月这里还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
在西昌,人们可以看到一轮特别明亮的月亮,所以西昌也被称为“月城”。
但由于地处凉山腹地,交通偏僻不便,西昌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座城市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建在这里的卫星发射中心。
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但在20世纪60年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地理位置和国防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中国决定再建一个发射中心。这个中心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保密性强。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在滇、黔、鄂、陕等十几个备选地点中,专家们选择了西南的西昌宋林峡谷。
西昌之所以能建卫星发射中心,根本原因是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第一,西昌纬度低,靠近赤道,海拔高,发射倾角好,有利于发射。二是西昌峡地形好,地质结构扎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整体布局,也有利于各种发射设施、技术和网络布局。
再次,西昌素有“小春城”之称,气候条件不亚于云南昆明。晴天多,雨量少,污染少,几乎没有雾天。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最冷月气温不低于10,气候变化小,符合发射卫星的稳定性原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西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相对封闭,不容易被外界发现,保密性强。
1970年,一支施工队跨越大半个中国,就像又一次长征,跋山涉水来到大凉山腹地,试图从零开始在西昌建设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在峡谷中扎营,开始了新的探险之旅。
修复道路、桥梁、隧道和工厂...这支施工队伍忍受着刺骨的寒风,抵抗着雨季倾泻而下的泥石流,让一座代表高新技术的航天中心在这片荒凉的地方一点一点拔地而起。这个过程花了十年时间。
“干,才有可能成功;不做的话,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只能束手无策。”这是西昌航天人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构筑了新的起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0建成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助推其发展,西昌也成为了一座崭新的中国航天城。
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让中国在航天领域扬眉吐气。
1986年,我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在国内看电视、听广播不用借助外国卫星。
西昌发射中心承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不断进取。然而,尽管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要向外界展示航天技术的实力,获得国际认可,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84年2月,一颗由美国通信公司设计制造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与印度尼西亚卫星一起被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
但由于卫星上的近地点发动机没有如期点火,卫星未能如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失败,但所幸卫星状态良好。
经过讨论,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认为这颗卫星可以回收,在核算了相关费用后,休斯认为回收这颗卫星是经济的。
于是,1984+01年6月,这颗通信卫星被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回收,安全返回地面。
卫星被送回休斯公司,检查后进行了维修和翻新。然而,在被搁置数年并转移到五个国家后,该卫星一直没有成功发射。
1988年,亚洲在香港成立。它从一家保险公司手中买下了4年前发射失败的卫星,将其改名为“亚洲一号”,调整更新了一些技术参数,并制定了发射卫星的初步计划。
但在短时间内,亚洲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射地点。中国抓住了机会,几经周折,拿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许可证。10月23日,65438+1989,双方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
2月,“亚洲一号”卫星从洛杉矶空运至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亚洲和美国有关方面认为,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确实具备发射卫星的独特自然条件。
两次卫星发射成功,不仅证明了西昌的有利条件,也印证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一定实力,所以决定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亚洲一号”。
当时,世界航天工业正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一架美国航天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失去控制,发射失败。
法国的阿丽亚娜火箭在搭载两颗通信卫星后发生爆炸,造成部分人员伤亡和6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严重冲击了法国的航天事业。
此后,美国研制的“大力神”火箭也在升空后爆炸...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对中国西昌发射中心能否承担卫星发射任务表示怀疑。
外界的质疑和世界航天市场的瓶颈给中国的航天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很难赢得发射卫星的机会。西昌航天人正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一次次告诉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强大。
美国和法国航天工业出现的问题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航天人决定对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细节都一丝不苟。
卫星方对发射场的要求很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要求。西昌发射场尽可能完美。
卫星方要求卫星试验厂房的洁净度达到10万,于是参试人员穿着全套防护服,用蘸了酒精的丝绸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厂房的地板,厂房的其他角落也不放过。
中国还专门建造了现代化的卫星测试大厅,以满足卫星发射的需要。
为了防患于未然,发射中心的人员提前预料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恶劣情况,并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在模拟调试过程中,发射中心两台电脑突然出现“死等”和“清机”。在以前,这种突发的小情况不会引起注意,但机房的工作人员觉得,虽然电脑只差零点几秒,但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错误。
于是,工作人员对每一台电脑都进行了检查,最终从理论上找出了问题所在,并经过相应的技术改造后得以解决。
排除故障后,他们还是不放心,对数千张集成板做了详细检查。结果他们发现了几个隐患。解决了这些隐患后,他们觉得各项工作都可以完美运行了。
随着卫星发射日期的临近,中美双方都感到不安,但对发射日期的确定持有不同意见。
中国气象部门根据几十年的历史数据和最新消息推断,最佳发射日期应该是4月5日,但美国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相信中国能如此准确地预测天气。
美国坚持将发射日期定为4月7日,因为他们已经向世界各地发出了邀请函,邀请函上写的日期是4月7日。
4月5日,万里晴空,4月7日,天很阴沉。这样的天气状况让每个人都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他们都很担心。
当天,来自1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省的嘉宾齐聚发射场,等待见证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如果卫星发射失败,这将是中美双方的颜面尽失。
发射过程80分钟后,电闪雷鸣像魔鬼敲门一样突然降临,美国后悔也来不及了。气象团队紧张地盯着气象云图,最终确定还有40分钟满足发射条件。
当指挥员正要下达点火发射的命令时,人们发现火箭上方有一部分正在冒出滚滚白烟,看上去像是液态氢燃料泄漏。
如果此时发射,可能会导致剧烈爆炸。且不说火箭和卫星都毁了,在场人员的生命安全也未必能保证。
但是不送的话,燃料都放出来了,改天再送。我只是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找到另一个合适的日子发射卫星。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胡看到气流收紧,猜测氢气出口可能正在关闭。
如果不发射,中国进军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步就失败了,其他结果难以想象,于是他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发射,说:“走吧。”
当日21时30分33秒,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数千人见证了发射过程中的壮丽场面。
卫星入轨后,根据他们雷达的跟踪结果,美国发现这次发射是他们同类80次发射中精度最高的。
中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惊了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国际知名人士纷纷发言,高度评价此事,中国一举奠定了在世界航天市场的地位。
此前,世界卫星发射基本被欧美垄断。中国在几次发射不成功后成功将“亚洲一号”送入轨道,这是中国的一大胜利。
瑞典航天公司总裁伦纳德·吕贝克也表示,期待未来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有更多合作。“亚洲一号”现已退役,但这颗卫星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发射80多颗国内外卫星,成为中国功能最全的卫星发射中心。
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航天梦,一次次突破,不断奋进,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无论荣耀还是挫折,一代代西昌航天人从未放弃。在未来,我们将能够创造更伟大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