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不设防的边境,两国军人亲如兄弟,没事就互相“吃”,是吗?

“即使躲过了炮弹,还是被战争摧毁了”,这是雷马克对士兵的定义,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战争,鲜血,生死,军人这个词似乎总是映射着世界上最沉重的一面。

然而,在中国的这条边境线上,却呈现出独特的景象。穿着两种军装的士兵混在一起,研究着彼此别扭的语言,甚至像老朋友一样串门吃饭。这是中国的哪条边境线?

悲喜一定和幻想泡沫一样。今天的梦是荒谬的。“但使龙城飞,不教呼玛过阴山。”自古以来,边境和平就是国家和平的保障之一。所以守卫边境的士兵从来不敢懈怠,这就使得在边境对峙的两国士兵往往都有战争之心,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从不互相交流。

世间万物总有常客。在这条巴中边境上,没有两国军人冷漠的对峙,而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友好画面。看到这样的场景,再想到曾经难以熄灭的战争场面,不知是什么夜晚,一切都变化得如此荒诞。

“莫笑农家酒酒,好年景养鸡豚。”生活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的两国士兵就像这些亲友见面一样友好。他们总是越过边境,在空闲时间互相拜访。

在这荒山野岭,人迹罕至的地方,挨家挨户蹭饭的活动成了两国军人枯燥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他们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这个项目,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向往。

中国士兵和巴基斯坦士兵经常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互相提供美味的食物。他们把来自两个国家的不同种类的食物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互相品尝,然后再次评价。然后也许话题会转到两国的风俗,然后我们会聊一些异地的趣事,直到聊得开心。

一时兴起就来,高兴了就回来,兵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次的拜访中变得越来越密切。

"战争是初级军官和士兵的巨大绞肉机."在动荡的年代,这里似乎是成千上万士兵的唯一归宿。他们的生命被上层政客视为战争的燃料,瞬间燃烧殆尽。

但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巴中军人之间的相互欣赏,让大家看到,军人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谁要是单纯的把他们当成备战的工具,那个人一定是缺乏人性的。正如《西线的一切宁静》所显示的,“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我会很乐意和他谈钢琴”。

在我心里,为了你的心,我知道友情很深。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不明所以的恨。中巴军人关系和谐的关键在于两国的外交友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关系都是由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和巴基斯坦也不例外。

上个世纪,苏联主导了一段时间,与美国对抗。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世界其他国家不得不在两国之间做出空洞的承诺,以避免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攻击。但是,弱国即使两头讨好,也难免两头受气。

当时苏联出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目的选择入侵阿富汗。这场战争的爆发,不仅让阿富汗国内人心惶惶,还蔓延到了巴基斯坦,因为该国领导人非常担心,一旦苏联在阿富汗得手,下一个入侵的就是自己的国家。

带着兔死狐悲的感觉,巴基斯坦只能选择拉拢中国。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高,可以为巴基斯坦说话。中国也是巴基斯坦的边境国家。如果发生战争,中国可以迅速派兵支援自己的国家。所以巴基斯坦转向中国是无奈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中巴之间,外交关系以利益二字开始;横向纵向看,国与国之间一直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七侠争霸,联合连横。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关系紧张,制裁也是如此。世人只说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但仔细想想,哪场战争是正义的,无辜的?这其中,有利益的争夺。

世界各国领导人都深谙国家关系和交往的原则,所以当他们看到苏联势不可挡,攻打阿富汗的时候,它的对手美国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为了遏制苏联的进一步外推,美国主动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取得联系,希望三国共同抵抗苏联入侵。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受了这个消息。三国就这样联合起来,出钱,出兵,协助运输,帮助阿富汗抵御国外的敌人。

在这场利益之争中,中巴并肩作战,国与国之间逐渐产生了超越利益的感情,开始真正看起来像一个兄弟国家。

国家之间相互信任,所以中国不再把保卫中巴边界作为中巴友好交往的标志。中国在苏联问题上给了巴基斯坦很大的支持,并投桃报李。巴基斯坦在中国四川发生地震时也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不仅捐了飞机,还捐了上万个屋顶。

中巴之所以从利益交流变成相互信任的国家,主要是两国交往中付出的情感。这种国与国的相处之道也告诉世人如何与朋友相处:人心是需要交流的,虚伪永远无法赢得信任。

驻扎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的两国士兵仍然保持着友好关系。他们一起工作,下班一起玩,甚至退休后互相邀请去家里。

不仅如此,巴基斯坦人民也欢迎来自中国的游客前来参观。为了方便来自中国的游客,他们仍然在适应中国的在线支付方式。战场发生在昨天,现在守卫国家的士兵正在享受难得的和平。

中巴外交始于利益,却陷入感情,最终造就了独特的边界。看到这句台词的美,大家不禁感慨:化剑为犁的日子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