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空法师开示:罗汉,菩萨和佛,怎样了生死
居士问:请师父开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到什么程度可以了生死,如何断?
师父:断到什么程度可以了生死?你们问的问题主要还是概念不清,都没办法回答,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呢,你好比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查查资料,现在百度都能直接给你答案,再叫我开示其实都是浪费时间,知道了吧?这些都是概念性的、知识性的问题,很简单。
你们应该问一些你们现在修行当中真正的自己认为障碍自己修行的问题,这是最好的,这些问题也很好回答。你们问的一些问题都是知识,你们这样学成了也是佛教学者,而不能算是修行人,知道了吗?
“见惑”就是认识上的错误,主要分为五种,叫身、边、邪、禁、见。
“身见”就是把这个肉体当真,修行老是认为我的肉体要健康、要长得高、要长得漂亮、要放光、要动地,这些全属于身见。讲到这里了,包括我们想着:我要成佛了,我长得漂亮;我要到了极乐世界,长得漂亮;我要到极乐世界还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比如我要穿像观音菩萨那样的白色衣服,反正都是这一类吧。其实这些也都属于身见。因为人真正的那个心,没有一个具体的身形,你只要执着了身见,又把一个假的幻象当成你了,又是认假作真。
这个“身见”本来非常容易断,认识到了就可以——知道这个身体是幻,是幻化,不是真正的自己,放下就可以。但是你发现了吗?咱们现在人学佛,反而都在追求这个身见,落在这个身见里。
包括现在很多门派,修密宗的,想得“即身成佛”——我的肉体都成佛。啥意思啊?关键是,明白“即身成佛”什么意思吗?就想到:我的肉体要变成什么样子,我怎么要放光,我怎么要化成虹光,我怎么要长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当你说出来的时候,这些全都是身见。修净土到极乐世界,怎么长得漂亮;行善积德,想着下一世怎么长得漂亮,赶紧要供佛菩萨一朵花,据说供了花,可以长得漂亮。佛陀虽然说是有这么一回事,但是这是给凡夫讲的。
要想了生死,这个概念去不掉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身见。
“边见”就是或者落在“常”、或者落在“断”这两种见上,这叫边见。边见就是:不是般若中道,或者偏左或者偏右,不全面,这就叫边见。一种是常见,认为人的生命永远存在,是常恒不变的,还特指的是人的肉体或人的思想这一类,讲不到自性;还有一种是断见,认为人的肉体死了就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边见。
“邪见”呢,就好比像一些外道认为杀人可以升天,像当初央掘摩罗的师父告诉他:央掘摩罗,你过来,我告诉你一个升天的方法,你要杀了一千人,把他们的手指头穿成一个花鬘戴头上,你和他们都能升天。像这个就叫邪见。杀人怎么能升天呢?你看像这些,人只要有这种邪见的话,你怎么修行呢?方向已经错了,越修越远。所以这个“见惑”属于方向性的问题,这个是不能错的。
“禁见”,禁就是各种戒律。禁见,特别是外道的那种,你好比认为像狗一样的生活,叫持狗戒,认为持狗戒可以升天。或者还有人持牛戒,像牛一样的生活。持狗戒的要吃狗的饭,住狗的屋子,趴在地上睡觉,反正这一类的。他认为这样子就可以升天,这都是叫禁见。禁就是“禁戒取”。
还有,学佛,我们知道开始要有戒律,但是戒律仅仅是净化你的心灵的,它是个工具,你的心灵净化好了之后,把它也要去掉。如果你执着于这种见,认为我们学佛就是守戒,戒就是佛法,戒也是成就,我成就了,我就天天守这个戒,放不下这个戒。不知道这个戒仅仅是个工具,为了净化你的心灵。心灵真净化了,这个工具也不需要了,没必要把这个工具拿来再约束自己。如果不明白,光执着于这个戒律的形式,这个就叫“禁戒取见”,因为你这样不可能永远得自在。
还有一种“见取见”,当然有外道的邪见了,还有佛教的正见。正见,你把这个“见”存在心里当成一种见,你设了这种见,有了这种标准,你会和别人比较。然后呢,你会产生贡高我慢,或者产生自卑,会产生各种的烦恼。所以,“真见无见”。
佛教讲的这种智慧,各种“见”也有用,比如“中观见”,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中观见”,还认为中观见是最高的佛法这一类的,既然立了一个见,它就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见,连见都不立。讲到这里,很多人都认为,最高的这个法就是“中观见”。好,你只要立了这一个见,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这个标杆,就把你钉死在那里,所以把这个也要放掉。如果认为这个“中观见”就是最高的一种修行方法、最高的理论,这种就落在“见见”当中了。
就是你以佛教的一种智慧当成一种认识,把这种认识抓住不放,还会和别人辩论、和别人比较,这样呢,自己的心永远不能安稳,所以呢,会影响自己的解脱,这要放掉。
这叫“见惑”,惑就是不明白、迷惑,你不明白这几种错误,这样有了这种错误之后,你就道路走偏了,本来想到极乐世界去,你可能就走到东方去了,东方还不是极乐世界,说不定东方哪个地狱去了,对不对?那就很危险了。这个见惑很好断,见惑明白了就断,所以见惑是顿断。
什么是“思惑”呢?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见惑是一种认识,思惑是一种情绪。见惑这种认识,认清楚了马上就断掉——顿断。而思想、情绪这些,惯性太大了,不好一下去掉,这个就要慢慢修,这个不是顿断的,这要慢慢来,要打坐、修行、观想、练心,慢慢慢慢地,把自己的贪心、嗔恨、愚痴、傲慢、怀疑全部断掉。
这叫“见思惑”。见思惑断掉了之后,你就可以证阿罗汉果。不过见思惑总体来讲就是贪嗔痴慢疑,细分还有很多。那么这五种思惑细分可以分到八万四千。如果完全断掉,那当然证到阿罗汉了,有的时候不完全断掉,可能断掉了一部分,那么就可以分出一果、二果、三果这些阿罗汉的果位来。那要完全了生死,就是见、思二惑都断掉,就可以了。所以见思惑断掉了之后,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像佛陀的那些大阿罗汉弟子一样的果位了,非常了不起。
“尘沙惑”,是菩萨的。菩萨在度众生过程当中,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每个众生的情况又不同,你想度众生,你都要明白,都要研究透。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不明白的,那都是惑;明白了之后,你执着于自己的明白,也是惑。所以尘沙惑要分两方面。反正就是如尘似沙特别多,这是很微细的惑,就像天上的灰尘一样一丁点,就像沙子一样非常非常小,但是又很多很多的,这个就是尘沙惑了。也就是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你只要有微细的一点疑惑,微细的一点烦恼,微细的执着,这个都犯尘沙惑。
特别是每个众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法界当中的众生无量无边,就像灰尘或者像恒河里的沙子无量无边,那么你都要明白,要想把它研究透,非常难,是不是?你要研究不透呢,你又很疑惑,或者很悲哀,觉得我智慧应该无边,很多众生的问题还没完全搞清,你就努力追求“我要穷尽一切众生的根基”这一类。那根基无量无边,根本数不清,那么你想把每个众生的根基、所思所想全部搞明白,那怎么能搞得清楚、搞得完全、搞得彻底。
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本来度众生这一念是功德,但是你要穷尽无量无边众生的各种根基,那么也是往外流了;这也是一种惑,也像灰尘或者沙粒一样,把自己的自性给蒙蔽了。所以,度众生也是一种惑。
度众生是一种功德,这种功德针对什么来讲呢,针对我们凡夫的执着来讲的。但是把凡夫的粗重的执着去掉之后,大家注意了没有,那菩萨想度众生的这一念,众生又无量无边,又想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度完,但既然是无量无边,你就不可能度完。你看,这是不是一种惑,是不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如果认为行菩萨道为修行的根本、为究竟的话,那么你会痛苦,因为你觉得为什么我想度尽一切众生,众生怎么那么多,怎么能度完呢?你当然度不完了,因为他是无量嘛。你想度,他就是有量,用有量来衡量无量,永远没有穷尽。
所以尘沙惑也就是想度众生,想叫一切众生解脱,这一念是种污染,还不得自在。你要把这一念也放下,真正的随缘,知道一切众生也是如梦幻泡影,也不真实,但虽然不真实,我又可以起这种度众生的妙用,就把尘沙惑断掉了。也简单。
什么是“无明惑”啊?其实无明就是惑,说无明惑这句话不太严谨。无明就是惑的意思,就是不明了;惑就是不明了,是迷惑;无明还是迷惑,不明白。一般来讲,这个无明呢,在佛那里,他讲根本无明。
什么叫根本无明啊?就是一切无明烦恼产生的最根本那一点。根本的错误在哪里呢?还是不认识自性,而把外境当真,这是根本无明。我们都把外在的一个境相当成真实的了,当成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心了。也就是《楞严经》所讲,我们众生有两重疑惑,一个是把博取外在少分地水火风为自身相,第二是把六尘缘影当成自己的心相。其实这些都是一种相,还是外界的幻相,幻相不真实,但是你把这个不真实外相当成真实了,当成自己的肉体,当成自己的心时,这就是根本无明。那你就把真正的那个自性忘掉了,就是离性而着了相。
你现在要把身心两重妄想去掉了,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妙明真心、真如佛性,那就是破根本无明。因为人的一切烦恼执着、流浪生死,都是由于着境引起的。着境就把境当成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忘掉,这是我们流浪生死的开始,也是最根本的无明。那么你把这个破掉,可以成佛。
那这个无明,你明白自性之后,就知道外在是虚幻不实,把它放下;自性呢,本来没有生死,那就可以了生死了。
所以见思惑还属于分段生死,针对我们凡夫的分段生死讲的,而尘沙惑是针对菩萨的变易生死讲。什么叫变易生死呢?就是念头的变易,把念头当成自己,把度众生这一念当成功德,还是一个念头。念头像不像尘土,像不像沙子啊!非常小,非常细,但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尘沙惑也属于变易生死,以念头当真,但它不是真。
那把根本无明破掉,见到真正的那个真如佛性,这才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法身慧命。见到本来面目法身慧命之后,你反而知道,其实自己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无生死可了。
为什么已无生死可了?我本来就没有生死,有生死才可以讲了生死嘛,我本来没生死,怎么能讲了生死呢?所以在佛陀的证境上,反而不讲了生死。
阿罗汉讲了生死,菩萨讲了生死,佛不讲了生死,为什么?因为佛本来没生死,那佛了生死最简单,见性即了生死。
为什么?自性没生死,那是外在的境相,境相生灭变化是自己的功用,你看到是生死,在佛陀那里是功用。所以,佛是没生死可了的。
菩萨的尘沙惑不管断多少,你注意一个,它与咱们平常讲的肉体的生死没有关系。阿罗汉断掉的是我们凡夫所讲的肉体的这个生死,而菩萨不再修这个了。
菩萨所谓的了生死是了自己以念头为真这个念——就把念头当真的念。所以菩萨也了生死,是了自己的那个心念,念念不断,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念头一会儿生一会死——念头起这就叫生,念头灭这就是死,你把念头当真的话,也永远在生死当中。
所以菩萨所讲的了生死,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我的肉体不到这个世界来,这个生死。肉体不到这个世界来生死,其实阿罗汉就已经完成了这个功德,而菩萨不在这个地方用功了,他是不再受自己念头生灭变化的困扰,以此为了生死。所以,菩萨是了念头的这个生死。
还是一句话,念头生灭变化,虚幻不实,它不是我。其实慢慢地还要回归佛的那个智慧,找那个没有生死的自性。但是菩萨是还在寻找当中,一旦找到了,他也叫佛。所以真讲要了生死,只有佛才可以真正的了生死,真的了生死,反而无生死可了。
这样讲到了这三种了生死,应该讲全了吧,怎么断也讲到了。
阿罗汉要想了生死,就需要断见思惑。怎么断呢?见惑,那五种错误认识到就断了;思惑呢?贪嗔痴慢疑,通过戒定慧修行把它断掉。好了,断掉了之后就了生死,阿罗汉了生死是肉体生死轮回的生死,他就可以没有了。
菩萨呢,他是不受自己念头生灭变化的干扰,比如起来恶念了,一会儿又灭了;善念呢,起来了又灭了,这一类。像我们凡夫,具有两种生死,一种是肉体的分段生死,还有就是我们思想的变易生死,对不对?
菩萨是修心的,注意菩萨修的心,不是佛性,不是见性成佛,而是我们的这个思想心,把我们念头当中的污浊的念都去掉,要达到清净无染。
所以,菩萨学佛是了这个念头对他的困扰,念头的生死也对他起困扰,所以要修这个法。那菩萨怎么了生死啊?严格来讲,菩萨只要还在行菩萨道,就不能了生死,是在行菩萨道当中,把自己的污浊的念头生死了掉了。然后还要明白,自己想度众生的这个念,也是在生死当中,还要把它了掉,了掉之后其实也要成佛,也要见性——要找一个不属于念头也没有生死的那一个真心,不要在这种虚妄的生灭变化的念头的妄心上用功了,这个时候也了生死。
所以菩萨要想了生死,只能成佛,真要做到这个了变易生死,也要成佛才可以。
从这个概念上来讲,菩萨只要还在度众生,严格来讲的话,他还在生死当中,还不能叫了生死。但人家菩萨认为,我甘愿进入生死轮回。明白吗?所以菩萨是不讲了生死的,因为他觉得:我要进入生死轮回,这个生死轮回是我的一种妙用,我才可以度众生。知道了吗?不过,如果人能发起这种大愿力来,不怕生死,你也可以叫它是一种了生死吧!他想生就生,想死就死,又得自在了,也可以说是一种了生死。
我们这么表达而已,但是像我们真要讲究的那种变易生死,完全不受念头的困扰、变易了,那还是要见性成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菩萨就是成佛的因,而佛是菩萨的果,可以这么理解。所以菩萨一直在生死当中,他不讲了生死。但是,他以生死为自己的功德、为自己的机用,为了众生,宁肯轮回生死,不怕生死,这是菩萨了生死的方式。
菩萨怎么了生死?不畏惧生死。有的菩萨为了度一个众生,可能跟随他无量劫;也有的菩萨可能为了一个国土的众生,而轮回多少劫。所以菩萨发心,是最感人的。有的为了一个众生,生生世世跟随他轮回,慢慢教化他,一直等他解脱,真的很了不起。
那佛呢?在佛那边认为:哎呀,为了度一个众生,生生世世轮回,太可怕了,太累了,不干。众生也是虚幻!好,所以反而学佛是最简单的。
你成佛是最简单,知道了吗?成佛是最简单的。成佛连度众生也不再纠结了,连有念无念也不纠结了,连肉体轮回不轮回也不纠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些幻象,与自己无关,真正的自己是那个真心佛性。真心佛性有肉体可以轮回吗?有念头可以变易吗?都没有,都是像水中的花、水中的痕迹、水上的水纹而已,虚幻不实。
真正的佛法反而是讲当下解脱,当下自在。所以在佛这里就明白,我本来就没有生死,外在一切有生死的都与我无关,从此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