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更好的开展区域游戏?

游戏是对生活的模拟,是对未知的探索。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在想象的情境中进行模仿和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形式。【1】区域活动由于其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和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因此,幼儿园应多开展区域性游戏,以个性化学习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科学摆放材料。

在目前学位紧缺的情况下,大部分公立幼儿园都是满负荷运转。面对这种现实约束,本着节约的精神,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首先,随着幼儿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着活动面积小、每班人数多、班级物品拥挤的问题。这就导致玩游戏的时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放置材料,孩子的玩耍时间无法保证,也影响了游戏区的布局。为了缩短玩游戏前的时间,减轻老师的负担,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可以合理利用走廊、美术室、科学发现室、儿童图书馆等辅助教学区域,为每个班级配置相应的角柜,放置孩子玩游戏所需的资料,从而解决这一问题。[2]

其次,发挥全园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小朋友一起装点区域环境,既能锻炼老师和小朋友的实践能力,又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用空罐子做小围栏来划分区域,废牛奶盒、水果盒会变成“娃娃屋”游戏中的小冰箱、小洗衣机、小桌子、小椅子、小电脑、小空调。

第二,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阶层界限。

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区域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因为区域活动是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学习游戏,[3]而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儿童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的活动,儿童应该在教师创造的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中,自己设定游戏目标、规则和方法,在玩中学的同时独立完成活动。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挑战自我。这就要求每个班级的游戏区要有尽可能多的素材,创造尽可能丰富的环境。这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整理区域游戏活动的素材。如果一味地要求老师更改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老师的工作量会增加。如果每个班级的游戏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不断面对新的人、事、物、情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孩子在交往中的对象、角色、操作方式、交往方式都会比过去老师安排的有很大的变化。

随着“区域交换”的出现,很多人、事、物形成复杂的关系,让孩子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情境,有合作、竞争、谦让、为班级集体争光等活动,孩子从中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情感。区域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活动,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

区域活动本应是一种能满足幼儿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需求的有效活动形式,但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强制性语言,如“这是不对的!”“你应该这么做!”等等,干扰了孩子的行为,代替了孩子的思考和行动,不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式”引导策略,保护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

(一)撤退——使用“转移”语言

孩子总是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当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不愿意独立尝试和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会选择更便捷的方式,即向老师求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尝试转移问题,让孩子愉快而积极地接受挑战。比如建筑区,小朋友想用积木搭高架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桥只建了一半,就再也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走过时,孩子们开始寻求帮助。这时候老师故意露出惊讶的眼神,回答:“不知道怎么设置的?有人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上前回应道:“老师,让我给你造一个吧。”孩子一边说话一边继续和周围的其他孩子玩游戏。

(二)良好的推动——使用“暗示性”语言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老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然而,现代教育模式是不断变化的。老师更需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需求,促进孩子不断进步,而探索的过程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4]暗示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教给孩子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干预,帮助孩子找到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儿园的大班里,孩子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暗示性语言,既保护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也为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玩耍奠定了基础。比如在美术区,小朋友在做高楼,一个男生直接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试了十多次还是失败了。他有点泄气,把盒子和剪刀留在了桌子上。这时,老师走到他面前,温柔地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看,优优做得真好!”"小男孩一看,就找到了新的方法,尝试用同伴的"先折后剪"的方法制作。不一会儿,一座高楼出现在他面前。

(三)良好的引用——使用“暗示性”语言

如果孩子是水,那么老师就是“打水的人”,因为有了有效的“引导”,才会有后来的“成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不重要,重要的是引领”,因为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再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而是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自己走,所以巧妙的引导和有效的推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暗示性语言常以询问的形式出现,与询问性语言不同的是,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给出具体的方向,如“试试这个办法……”“如果不行,再想别的办法”“我想……,但是我没有……”。角色活动区有个小银行。游戏刚开始,很多人取钱,但不一会儿,取钱的孩子就忙起来了,偶尔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管理员开始变得游手好闲,内心焦虑。他一直说:“怎么没人来取钱?”就在孩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师出现了,要求去银行取钱。同时,她故意问:“银行里有多少元和五元?”帮我数数。”这让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以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也尝试计算钱数,明显减少了被动等待的现象。

(D)好的评论----使用“有区别的”语言

发掘儿童游戏中的亮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区域的成果,还可以为游戏的延伸打下基础,帮助孩子迁移经验,从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 * *性问题,为孩子下次开展区域角落游戏提供行为和情感上的支持。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使用“歧视”或“质疑”的语言来引发孩子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孩子之间的互动,让观点不同的孩子相互争论,其中“说话”的过程就是体验的享受;“辨析”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分析”的过程就是观点的提升。通过“说、辩、析”的简短三部曲,让孩子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比如大班的“宝宝厨房”游戏结束了,大家安静的坐下来。这时老师问:“刚才我发现彬彬和乐乐在小厨房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彬彬:“我直接把黄瓜弄断了,但是不好看。”乐乐:“我用圆饼刀切的,切的时候把汁都挤出来了。”老师:“那你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孩子们,互相抱着,讨论开始了,最后大家决定用一块破泥板重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