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班儿童交流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大家都懂散文吧?杂文通常是作者通过修辞手法传达自己观点和感情的一种文体。想学写作文?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篇教育随笔:小班儿童交流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交往1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相对独立的社区套房的居住条件,孩子的外部交流减少,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很多不合群的现象,比如严重的自我中心,不愿意与人交谈和交流。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刚进入我园小班的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发现角色游戏对提高小班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观察案例
观测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5438年2月。
观察对象:1班36名儿童* * *
观察法:行为记录法,记录儿童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动作、交流与合作。
案例1: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小班儿童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每次玩游戏,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冲到娃娃家去当“爸爸”或者“妈妈”。尤其是“妈妈”女生最喜欢了,可以抱娃娃,可以做饭。有一次,冉冉和心怡为了当“妈妈”吵了起来,两个人都不想卑微。这时,班主任丁老师走了过来,开始引导他们学会讨论,互相交流。让他们理解对方的情绪。丁老师蹲下来说:“你们都想当妈妈,但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妈妈。我们该怎么办?”听到这里,她马上说:“我当妈妈,她当宝宝。”但是,辛屹不想。她大声说:“我不要,我要当妈妈!””这时,丁老师说,“这样,你们谁也当不了妈妈。游戏即将结束。如果你不决定这个游戏,你就不能玩!然而,听到这里,他说,“那我就做个婴儿吧。”下次我会做妈妈吗?”辛屹点头同意了。然后两个孩子在游戏中手牵手,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这样,孩子不仅顺利地玩游戏,还学会了互相协商和交流。
小班的孩子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小班的孩子刚入园。以前,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照顾下,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只考虑自己想要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幼儿园游戏中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这时候主要是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认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顾及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之间的友谊,增强孩子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
案例2:玩具酒吧
玩具酒吧是小班儿童,尤其是男孩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有一天,浩浩的孩子从家里带了一辆很好看的大车。孩子们争当小司机,开着大车。于是,老师走过去引导他们说:“你们这样争,公交车会不高兴的!”公交车喜欢每一个懂礼貌,懂得和朋友分享的孩子。“听到这里,孩子们在玩玩具时学会了互相谦让,于是他们学会了互相协商,然后排队依次玩游戏。看到孩子们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觉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三:爱心医院
医院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今天,宁宁,小雪和宣宣在医院里玩游戏。宁宁是医生,小雪是病人,宣宣是护士。我看到他们三个在争针,就走过去问:“你去医院了吗?医院里谁给你打针了?”小雪说:“护士阿姨打针了,可我也想当护士阿姨啊!””我说,“既然小雪是病人,你就应该给医生检查,给护士打针。然后,下次小雪当护士,你给病人打针,好吗?”晓雪接着对宣宣说,“这次你是护士,下次我来做,好吗?”宣宣点点头。所以他们玩得很开心。
三、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和活动的游戏。它为独生子女提供了参与社会生活和获得社会技能的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运用自己的大脑和想法,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意识到,当医生可以解除作为病人的骄傲,也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片好心...同时,坐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改变孩子的角色,让他们进入他人的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面。小班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为幼儿逐渐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变换各种角色,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奠定了基础。由于独立性差,学前儿童的社会活动往往局限于父母、亲戚和家庭,与其他孩子接触很少。即使在一起也是互相玩,很少互相交流。幼儿园增加了孩子生活周围的人,每天可以接触到很多同伴。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他们熟悉它。在儿童交往的过程中,角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尝试各种交流的方法,感受交流过程中的成败,老师的引导,都在督促孩子调整自己,理解他人,尽快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游戏,帮助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角色心理,让孩子去体验。
第四,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体验,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
因为小班的孩子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角色游戏中往往显得无所事事。一般来说,孩子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教学、日常生活、假期娱乐、亲子郊游、读书等各种活动中拓展孩子的视野。,并利用一切机会多方面引导孩子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他们关于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生活印象。我们出去郊游的时候会引导孩子观察司机叔叔是怎么开车的,看到路上有行人怎么办。事实表明,孩子对生活观察得越仔细,游戏的情节就越丰富,扮演的角色就越生动逼真。情节的丰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交流,丰富孩子的沟通能力。
(2)教师可以作为玩伴参与角色游戏,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教师直接参与游戏是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小班的孩子喜欢游戏,但不会玩游戏,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小班的孩子非常依赖大人,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会特别兴奋。因此,教师在参与游戏后,作为一个角色来引导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扮演主要角色,也可以扮演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比如和小朋友玩“玩偶之家”的游戏时,我会因为活动单调、不协调而扮演“玩偶之家”的“妈妈”角色。叫“爸爸”买菜,叫“姐姐”洗衣服,还要看娃娃,喂娃娃,哄娃娃睡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老师的积极参与,在游戏中扮演主角,其他角色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游戏的内容得到了丰富。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交流和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相互学习、合作分享”。孩子要想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发挥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用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困难。角色扮演是社会现实的缩小,老师是孩子步入社会的领路人。正确规范的角色扮演体验,可以给孩子以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健康的萌芽,帮助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互动2早上,闫妍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到教室。她一看到我,就笑着对孩子们说:“叫老师。”“早上好,孙老师!”“早上好!”我微笑着向她打招呼。她奶奶马上问我:“老师,昨天回家的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问孩子:“怎么回事?”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用锐利的目光盯着孩子。父母也期待我给她一个解释。我只能请硕硕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但是硕硕也沉默了,我也不想逼孩子,因为毕竟我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的过程,只好对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打架很正常。平时看到他们我都能好一点!”。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与人交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有交流的需求。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就有与人交流的需求。首先是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我觉得孩子和同龄人有小矛盾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发生在交流中。但是,孩子的沟通经验远远不够。小女孩虽然喜欢与人交流,对交流有兴趣,但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和经验。毕竟孩子还小。在与人交往时,她不能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正确地观察和理解自己,更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感受和意图。所以当别的孩子和她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向一直能依靠和保护自己的奶奶诉苦。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个家长对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有初步的意识。每次来到园里,她都要求孩子们主动向老师问好。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老师不了解情况,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妄下结论训斥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沟通技巧。这种“引导”可以在大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比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案例后给孩子某个方法。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讨论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你能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孩子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