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听课报告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第七组中一篇新入选的讲读课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圆明园的毁灭》观课报告
针对张老师的课我们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学生参与情况和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观察点分工观课。在此我只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处理把握教材有度
理解文章时切入点很多,如何把握重点,果断取舍,这本身又是一门艺术。张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这篇课文抓住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对比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辉煌时的壮观,感到毁灭后的惋惜。
二、认真设定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提高思考、理解、表达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提问的目标指向是很明确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提问的问题高效,学生积极参与,参与面广,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又能通过学习课文,感悟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牢记国耻,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还能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三、思考:
1、建议切实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字对话,与文字交流。
2、延伸教学:让学生读后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如:
1、圆明园,水干了,鱼没了,没有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著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让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2、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你有什么看法?
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总结
9月26日下午我有幸与全乡的语文教师一起聆听了李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特别是课后李玉峰老师的评课,让我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李老师虽然初次来我镇授课,但是却表现出了他的亲和力。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课前,他用缓慢而有温柔的声音,认真而又诚恳的态度,与5年级的学生交流互动,增进了解,融释陌生,消除隔阂,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率高。理想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李老师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时,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尊重学生差异,及时走进学生中间,恰如其分地启发、指导、点拨,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李老师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开始的“估量”的读音,不是ɡu liànɡ ,而是ɡu liánɡ 并且强调了书写质量,读、思、写有效结合。
李玉峰老师的评课,主要围绕《怎样来看一节课》这个主题进行了评议。他让我们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应怎样确定?二是关于学生自学问题。特别是三维目标的确立,李玉峰老师抓住了课上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说李莎老师确立学生获取知识的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李玉峰老师的要求,那我们的课更相差甚远。
我想,我们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让课堂教学更优质,我们通过走进名师专家讲堂,一起研究课堂,启用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维,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对知识的构建,希望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靓丽的底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三:《圆明园的毁灭》听课感悟
2009年12月17日,我们邀请了禹城市实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名师来我乡送课,我有幸与全乡4—6年的语文教师,还有新店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一起在中心小学聆听了这节课,其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王新军老师30多岁,打扮朴素大方,攀谈中露出的是涵养与谦逊,令人折服。本节课,王老师没有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用最原始的教具,在最简陋的教室,满怀 *** 的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堪为不简单,实为成功的经典之课。
有人说:靠近清泉,心灵才得以滋润。走近名师,才能够真正感觉到榜样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王新军老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宽阔的课程视野和远大的职业操守,否则,《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绝不可能这么精彩。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本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平和中融有 *** ,有山雨欲来之势。记得我在阅读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时,就有此感觉,面对废墟文化,激动中语言飞奔而流向深远,给人震撼与沉思……今天,这种感觉又油然而生。
王老师虽然初次来我乡授课,但是却表现出了他的亲和力。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课前,他用缓慢而有低沉的声音,认真而又诚恳的态度,与5年级的学生交流互动,增进了解,融释陌生,消除隔阂,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率高。理想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王老师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时,即文中2—4自然段,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倡导学生做一名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他尊重学生差异,及时走进学生中间,恰如其分地启发、指导、点拨,让人清晰地了解了圆明园的构成和价值;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做种子,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王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在两个“不可估量”的分析,给人以厚重之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愤怒”、“悲伤”、“痛惜”……化成了爱国主义的满腔热血。最后一段,老师的10个字“一炬毁名园,千古留痕迹”,更激发了所有人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这节课知识与能力互相成长,有思维宽度。在圆明园的平面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理解和想象,还有地理常识性知识,通过图例将“众星拱月”的建筑布局展现在大家面前;园中珍奇文物,让学生用不同词语表达出来;老师还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来形容这座梦想般的瑰宝殿堂,世间奇迹。还有在杭州西湖中,想象“平湖秋月”的场景,学生的回答,给人一份皓月当空,银辉脉脉,水过无痕的静雅。
老师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开始的“估量”的读音,不是gu liang ,而是gu liang. 并且强调了书写质量,记得媒体曾经报道过我国中小学有6成学生的书写质量明显下降,现在,应该对学生的书写规范严格要求。
读、思、写有效结合。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可以说明朗读的重要性。王老师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而是不拘形式地读重点段落,思考要义。朗朗书声也是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少了它,课堂就失去了活力、生机和智慧。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下内心感受,提倡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的真实,读得真诚,将小学语文课堂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必然存在着缺憾,这缺憾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对于本节课,我想老师是否应该对圆明园的有关情况做一些介绍,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作品的情感。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应该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允许我们的实际课堂与预设教案不一致,可以漫无边际的想象,甚至出现矛盾或错误,教师要相信“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每一学期,我都到各校听好多节课,活动结束后心潮腾涌。我想,教学犹如买鞋,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鞋子是否合脚,而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即学生自己知道。如果教师一味地追赶潮流,讲究时尚,看到名师穿了什么鞋自己就买什么鞋,那么,买下的鞋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学生的脚也许就要受罪了。我们邀请名师来我乡上公开课,就是为了向名师学习,思考他们成功的案例与经验,批判地吸收,要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理念和行动。
现在,虽然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优质课堂的模式和理论框架,还缺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还处在探索和学习阶段,但是,我们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让课堂教学更优质,我们通过走进名师讲堂,一起研究课堂,启用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维,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对知识的构建,希望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靓丽的底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归来始觉前路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叫好!期待自己的“名师”快步成长!
以上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