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文物古迹?
南海申报被称为“海底瓷都”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哈奇第一次从南海捞到财宝了。1983年,他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朝帆船,里面装满了两万多件瓷器。这些瓷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拍卖会上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第一次尝到甜头的哈奇,从此锁定了南海。他出高价雇佣各种“人才”——高材生、考古学家、沉船研究者、东部海域的知情人、技术娴熟的潜水员。1999年,哈奇在南海发现了另一艘清朝沉船“泰兴号”,船上装有超过100万件康熙时期四个官窑的瓷器。为了方便运输,抬高价格,他把60多万件普通瓷器打碎,把剩下的35.6万件运到德国拍卖。这次他赚了3000万美元。
哈奇发现的宝藏可能只是埋藏在南海水下宝藏的“冰山一角”。65438+5世纪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上新航路的开辟,海洋成为沟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然而,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航海时代,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随时都会沉没,几乎每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沉入大海。直到19世纪初,因海盗和风暴沉没的货船比例仍高达30%-40%。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中国辽阔的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绝大部分是宋元船只。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瑞典等一些外国沉船。这些船上装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和其他珍宝随着船体的沉没被海水淹没。有专家表示,这些沉船完全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其数量不可估量。对于中国的考古学家来说,这些水下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学文化交流史都将得到延续。然而,这些珍贵的历史标本在海外海贼眼中只相当于纸币。几乎在考古学家深入海底的同时,各种为利益而来的人也以发财为目的。
海外渔民雄心勃勃。
在苏富比,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曾以2.3亿元成交。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着越来越多的“孵化者”加入沉船打捞队伍。从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不惜重金,利用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搜寻水下文物。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越南等无力在其领海打捞水下文物的国家,也开始与西方探宝打捞公司合作。他们向这些公司发放许可证,允许它们在领海捕捞宝藏,然后与发证国家分享利润。但这些西方公司的勘探范围通常并不局限于发行国的领海,而是会秘密潜入中国海域盗取水下文物。于是,南海成了他们满足欲望的“天堂”。偷窃、偷盗、走私、拍卖...在中国海底躺了几千年的沉宝,也是通过隐蔽的商业渠道流失的。
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菲尔·格列柯(Phil greco)通过与菲律宾政府的合作,窃取了数万件中国古董。为了“开发”南海宝藏,格列柯在菲律宾生活了至少10年,从当地渔民的故事中一点一点地收集沉船的信息。据南海媒体报道,从1997年到2002年,greco先后在菲发现16艘沉船,打捞出约23000件古董。所有这些文物都被他运回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时报》的记者去过他在洛杉矶的住所。根据他们的描述,格列柯的花园里有几个两人多高的巨型花瓶;地上随意摆放着很多精致的瓷碗和陶碟。“整个家就是一个小型的中国古董博物馆!”发达的互联网让greco很容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私人收藏家。这让菲律宾政府极为愤怒。它发出了逮捕令,并要求美国将其引渡到菲律宾。但是美国拒绝合作。
50岁的德国工程师蒂尔曼·福尔塔有一个雄心壮志,要在未来几年里“抓住”南海最重要的水下宝藏。1998年,他在印尼布里东岛(位于南海和爪哇海之间)附近海域2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了数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水道将这个水下宝库命名为“黑石”。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捞出了6万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和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据推测,“黑石”号很可能在穿越爪哇岛时触礁并在风暴中沉没。据中国人考证,黑石上的长沙窑瓷器品种相当丰富,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从未出现过的。黑石号上的青花瓷也是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国内几家博物馆与水道的接触中,水道坚持将黑石的大部分文物打包,以至少3亿元的价格出售,这是国内的博物馆无法承受的。自今年年初以来,沃达丰已将他的宝藏打捞工具扩展到中国南海。据印尼海洋渔业部估计,印尼周边的南海至少有463艘货船残骸,其中很多都超过了1,000年的历史。鉴于水道的“成就”,印尼政府打算将南海的463艘沉船全部移交给水道的宝藏勘探公司。
金融投资家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Luc hymans)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伙人”。2004年9月,海曼斯调查了一艘10世纪的中国沉船。这艘船很大,长70米,宽15米。他在船队上坐了19个月,指挥潜水队潜水2万次,逐一打捞出近25万件珍宝。其中最神奇的是那些瓷器:盘子上的装饰图案是龙、鹦鹉等珍奇鸟类;茶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荷花的图案;青瓷上的釉是完整的。巴黎博物馆的专家保罗·德斯卢克对海曼斯说:“你知道你抓到了什么吗?公元10世纪的沉船极为罕见。我们对五代十国的认识很苍白,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很少。这艘船填补了空白。”在打捞这艘五代十国时期的沉船时,海曼斯还在附近海域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不明物体”,但神宝所在海域相当敏感,是印尼和中国有争议的海域。就在他准备对新宝藏“动手”的时候,印尼警方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达的宝藏仓库,指控他“非法捞宝”。海曼斯猜测,可能是掌握了打捞“神宝”技术的印尼政府想放过他。
寻宝热会毁掉很多宝藏。
除了国际海盗,中国也有很多文物贩子在盯着南海的宝藏。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立法保护水下文物,但发现的古船文物还是被当地一些渔民洗劫一空。他们捕鱼时,有时会把瓷器或古钱拖出网外,知道下面有沉船和宝藏,就趁机打捞,更不可能有组织、大规模地盗走这些水下文物。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巍 告诉本报记者,在中国,被盗水下文物的“买卖”甚至已经形成了非常畅通的渠道和市场。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盗版,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的流失,还会破坏这些文物的考古价值。
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成立于1987,旨在抢救中国水下文物。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即将浮出水面,是这个中心的杰作。张巍 说,目前,制约中国水下考古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海外水下考古由企业赞助,但目前国内仅一家企业就为南海一号打捞贡献了1万元..张巍 说,一次沿海调查要654.38+0万元以上,去一趟西沙要300万元,一套潜水服要4000多元,就连深海灯也要654.38+0万元。水下考古无疑是一个昂贵的行业。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甚至建议中国不要搞水下考古,因为那会花太多钱。
小偷为什么肆无忌惮?
至于为什么国外打捞公司可以频繁潜入中国海域进行商业捕捞,或者在其他海域打捞中国沉船,专家分析,这是因为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定义都过于模糊。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林灿灵认为,目前,我国相关文物法规定,“遗留在中国内水、领海以及依照中国法律属于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境外,均属中国所有。中国有权确定遗留在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水域、源于中国的公海文物的所有者。”。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样的法律制度都不够准确和完善。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可以认定为原产于我国的文物,只规定了鉴定权,也就是说只适用文物的“属地原则”,而不追究文物的“财产原则”,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对文物所有权的保护。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采用双重原则,这有利于他们追回文物。此外,我国法律没有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文化遗产的归属作出任何相关规定,这些区域具有特殊的地位。
同时,现行的国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为商业捕捞留下了法律漏洞。公约规定,在国家管辖的海底发现的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应受到保护;此外,还特别强调“应注意来源国(文化来源国或历史考古来源国)的优先性”;但《公约》中提出的这些条款大多概念模糊,缺乏实际操作性,导致来源国难以收回其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