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玩立体图形?
人教版第一学期第三章“认识图形(立体)”。如何教刚满六岁的孩子?怎么学?困惑不算太多。我试着简单整理如下:
首先,视觉是这个阶段儿童建构空间概念的起点。教师可以在三维王国的有趣故事中展示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并要求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视野来命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孩子总是出生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但他们总是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在学前阶段学会对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命名。即使以后会接触三维模型,毕竟也是相对陌生的。如果你在学龄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把立体模型以及刚接触立体图形识别时容易混淆的平面图形展示出来,引导孩子根据视觉差异进行新的命名。
其次,依靠手的触觉,引导孩子将触觉结果与之前根据视觉形成的三维图形的“表象”进行比较和合成。
这里的摸活动可以边看边摸,也可以戴眼罩进行盲摸;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触摸的体验。这个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摆脱单纯视觉的局限。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看到”一个有两个正方形面的长方体(下图左边)时,往往会认为它是一个立方体;神奇的是,即使老师这时候不做任何纠正,直接让孩子瞎摸,他们居然主动“改口”说是长方体!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触摸是儿童建构空间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
然后,做一个三维模型。
这种活动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或者认为孩子太小,甚至不能足够准确地分辨自己的名字。他们如何“制造”三维模型?!要么是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没有前两次教学活动的情况下,直接让孩子“自由发挥”;当然,孩子可以玩得很开心,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的效率确实差强人意。实际上,视觉活动和触觉活动相当于一个“输入”过程:儿童逐渐内化外部的“动作经验”,从而建构生成三维图形的概念;做模型相当于一个“输出”的过程:儿童根据自己的内在概念做出自己“想象”的几何图形;换句话说,做模型并不是对儿童外部几何的直接模仿,而是内部概念外化的结果。
最后对三维图形进行盖章,沟通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附上课堂记录)
在上述过程中,所谓的“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和“角度”可以很自然地作为三维图形的一部分带入课堂对话。但是,不能引导孩子准确地聚焦或辨别这些局部特征。幼儿只能从整体上感知几何以及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一般无法从局部细节去研究几何的特点。
当三维图形被压印时,三维图形的“面”被直接印刷在纸上。它们是立体图形的一部分,它们是另一种不同的图形——平面图形!如何给它们分类命名?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以儿童为本,发展儿童。如果忘记了前者,数学就会变成一堆客观存在的“真理”,孩子就会变成“容器”,教学就会变成“灌输”,教育就会变成今天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忘了后者,数学还是一堆客观真理,只是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暂时学不会,但有意无意忽略了“什么时候能学会”这个问题);孩子们成了被木栅栏保护着,可以在花园里自发生长的草本植物——他们小时候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却渐渐长成“野草”!教学看似生动,却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我们看来,客观的数学真理仍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能够为儿童的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刺激和营养;数学学习活动总是以儿童已有观念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通过精心设计的充满无限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课堂对话,数学概念可以在孩子的大脑中生动奇妙地诞生!数学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当然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而是在主客体的互动中一步步建构起来的——就像孩子,数学概念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断成长!
第一节:讨论游戏规则。
今天的游戏超级好玩。让我们用立体图形盖章,或者让立体图形踩脚印。为了防止趣味游戏在课堂上变成灾难,老师会照常和孩子们讨论游戏规则。六岁以下的娃娃说:“轻轻画画,小心点。”"你可以穿上你的画衣(围裙)."如果油漆蹭到桌子、手上或地板上,你可以“用纸擦”如果时间长了油漆干了,“用湿抹布擦。”
通过老师的简单演示,孩子们发现用泡沫纸印刷的图形更加完整,他们会马上学会这一招。
好了,穿上围裙和袖子,开始工作!
第二版:立体图形邮票
老师给大家发材料,然后开始自由盖章。老师尽量给每个孩子一个不同的模型,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游戏,所以忙而不乱。
老师关注每个孩子的操作,并及时与他们交谈。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时候因为模型上的油漆不均匀,有的地方油漆少了,封面上有一片空白,林就用刷子把空白填好。
项兴奋地给老师看他印的一个长条形,问他怎么印。原来是滚筒侧面涂了颜料,让它“躺着”打印。老师把自己的创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问向:“如果把圆筒的四面都涂上颜料,让它在纸上滚动,会印出什么样的图案?”他继续兴奋地探索。在他最后的作品中,有圆锥体滚动的痕迹(下图中红色的大矩形)。
孟指着作品上的一些小点告诉老师,她是用一个立方体的角印上去的。
包的作品(下图)左下角有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图案,他说这是一个球体的足迹。老师让他重新打印这个球,发现打印的时候球在纸上滚动的范围比较小,但是打印出来的图案还是比原来小很多。
老师:“这个(指原来不规则的大球形脚印)刚印出来的时候有这么大吗?”
包:“没有。”
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包:“(印完)用笔画。”
包可能觉得球体的占地面积太小不显眼,这样的作品离谱,于是开始把它做大!
老师接着问鲍:“如果你让球在纸上滚动,它的脚印会是什么样的?”
包:“变大了。”
老师:“如果我们让它从这里滚到那里呢?”
包:“是长条形的!”"
学生作品:
第三部分:讨论和分享
Ppt逐一展示每个孩子的作品——用立体图形盖章,请说出每个图案是谁的脚印。
老师:“这些是谁的脚印?”
生:“立方体!”
老师:“这个设计叫什么?”
生:“方!”
老师:“这些是谁的脚印?”
生:“长方体!”
老师:“这个设计叫什么?”
生:“长方形!”
老师:“这些是谁的脚印?”
生:“锥!”“缸!”“球体!”(用一个底部较大的圆锥体和一个底部较小的圆柱体进行压印,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圆的大小来判断哪个是圆锥体的脚印,哪个是圆柱体的脚印。)
老师:“球体的占地面积有这么大吗?”
生:“没有,很小。”
老师:“圆柱和圆锥的脚印怎么看起来很像?”!为什么?"
生:“他们都有圈子。”
老师:“这个设计叫什么?”
生:“圆!”
老师:“这些是谁的脚印?”
生:“三棱锥!”"
老师:“这个设计叫什么?”
生:“三角!”
老师:“为什么叫三角形?”
孟:“它有三个角。”老师让她指着前面的“三个角”。
老师:“哦,它有三个角,所以叫三角形。它还有什么?”
生:“边缘!”“三面!”
老师用手指了指,数了数三角形的三条边,说:“它还有三条边。那还能叫‘三角形’吗?”
生:“是啊!”
老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其中谁能称为多边形或多角形?”
生:“长方形!”
老师:“为什么?”
生:“它有四个角。”"它有四个面。"
老师数了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角和四条边,说:“它确实有四个角和四条边。还能叫什么?”
生:“四边形!”“四合院!”
老师:“哇!太好了,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新名字了!”
生:“有方块!”"
老师:“正方形还能叫什么?”
生:“四边形!”“四合院!”
老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四个面。”"它也有四个角."
老师:“哇!真的!正方形也有四个角和四条边。”
老师:“在大家的作品中,这一部是我最喜欢的。”
老师:“因为这里有很多神奇的图案,都是项自己摸索创造新方法印出来的。”比如这是什么形状?(指作品右下角的蓝色三角)”
生:“三角!”
老师:“是怎么印出来的?”
生:“三棱锥!”"
老师:“可是别人的三棱锥脚印不是这样的啊!怎么了?”
生:“是三棱锥的侧面(指侧面,不是底部)!”
老师拿出三棱锥模型,让学生演示。他把三棱锥放下。
老师:“哦!项把三棱锥的这个面(面)用颜料画出来,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三角形!这个大红色的图案(作品左下方的红色长方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老师:“你能猜出它是怎么印出来的吗?”
生:“长方体!”
老师:“我们昨天没有用这么大的长方体模型踩脚印啊!让项告诉大家。”
项:“是用缸滚出来的。”
生:“让缸倒下来躺着!”"
老师:“对!项把圆筒的四面都画了,让它先躺在纸上,然后印一条长长的痕迹,再让它从上到下滚下来,印了一个大大的——”
生:“长方形!”
老师:“太好玩了!还有一个更神奇的!这个图案是怎么印出来的?(指作品下部印刷不完整、不清晰的扇形部分)”
学生猜了几次,都被项否定了,于是让他自己来揭秘。
项:“是用锥子滚的。”
老师拿出圆锥模型问:“项画的是圆锥的哪一边?”
项指的是这边的圆锥体。
老师:“那锥筒呢?”
学生:“躺下!”
老师把甜筒放在桌子上说:“那就让它在纸上滚吧。是不是打滚了?”
学生:“没有!”“半圈!”
老师:“看,项发明了这么多新奇的玩法。这样的作品真好玩!”"
有同学问作品上的长条是什么?项想把所有的图形连接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像火车。
在“面皮互动”课程开始前,老师们先准备花泥。这是为了什么?回头看看。
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变换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金字塔?这是琼做的几何。你知道他们被哪个平面图形包围着吗?
立方体的开发图有哪些?规则是什么?
惠和茹找到了11立方体的展开图。你呢?拒绝战斗!
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的展开图是什么?
球有侧视图吗?用橘子皮模拟一个球,探索:平面能形成球吗?
用平面切割立方体可以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哈哈,你知道花泥是干什么用的!
袁先生拿到了这几节。你呢?
和老师一起探索“如何切割一个立方体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和老师一起探索“斜切圆柱体能得到什么图形?”啊?这是什么?香肠?!没错,就是香肠!多好的切割材料啊,不仅能探索三维图形,还能——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