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戏半年总结:你找到游戏里的植入式广告了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一定有广告。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媒体化发展,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庞大用户资源成为广告主眼中的一座大矿,于是衍生出一种基于网络游戏的商业广告形式——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

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是指以网络游戏为媒介,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形式,将商品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传播给特定的游戏用户,并获得反馈的商业信息传播活动。

这些年来,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概括来说,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弹窗奖励广告植入、场景广告植入、道具广告植入、角色广告植入、定制广告植入。

网游中弹出悬赏广告是游戏初期非常常见的植入式广告方式,在任务型网游中非常常见。点击弹出窗口观看广告十几秒钟即可获得现阶段需要的一些游戏装备。这种方式不是强制的,但是一般这个时候的奖励会比较丰厚,有时候玩家会点击快速升级。

以游戏《阳光养猪场》为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休闲益智游戏。它是通过合成同等级的猪来升级的,但是升级需要道具和金币。等级越高,需要升级的金币总量越大。游戏中金币和道具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时间获得的,但是这种方式获得的金币数量少,速度慢。玩家想快速升级,要么选择氪,要么点击广告。只要他们打开广告链接,观看广告一定时间,就会获得丰厚的奖励。

这种广告植入的方式虽然有很高的反馈,给游戏开发者和广告主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但是容易引起玩家的反感,引起一定的反应,可能导致游戏或者游戏中的广告遭到玩家的抵制。

简而言之,场景风格就是在网游的场景中,通过品牌植入,让玩家对广告品牌有一定的记忆和认知。网游中的场景化广告植入,会根据网游本身的定位、故事线、玩法,为品牌设定一个高效的传播场所和方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静态的品牌LOGO展示,目前已经发展到动态的品牌。

中国最早出现植入式广告的网游《街头篮球》和《可口可乐》,就是网游中静态场景植入式广告的典型。在游戏场景中篮球场的篮板后面加一个可口可乐的横幅。无论球员在篮球场的哪个位置,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广告横幅。

到现在,手机游戏也把场景化广告应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网易的游戏《荒野行动》为例。荒野行动是一个高度互动的游戏。游戏场景是基于现实世界设计的,所以现实世界中所有能放广告的地方在游戏中都同样适用。网易作为一家涉及游戏、音乐、电商等行业的大公司,在《荒野行动》中有那么多的流量和“广告位”,他们是不会放过的。所以从《荒野行动》游戏场景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网易品牌的广告植入:公交车车身上看到网易云音乐的logo矗立在野外的广告牌上印着网易考拉的广告;从天而降的装备箱上印着网易、YEATION等。

网络游戏中基于场景的广告植入,很自然地将广告融入游戏本身,游戏会因为广告的存在而看起来更像现实,广告也会因为场景而植入得更自然。

道具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广告品牌融入网络游戏中,设计出适合在游戏中使用的道具进行宣传。这种植入式广告由于植入自然,设计精美,并没有引起玩家太多反感,所以目前在很多游戏中都存在。

在中国最早有广告的游戏《街头篮球》中,我们前面提到过,游戏道具中设计了很多和耐克现实中一模一样的篮球鞋道具,供玩家购买和增加技能。

到现在,手机游戏在这方面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易《第五人格》与美团外卖、麦当劳合作。只要在现实中用美团外卖购买麦当劳和《第五人格》的联名套餐,就有机会获得《第五人格》设计的美团外卖,以及麦当劳同一人物的皮肤和涂鸦。网易甚至在合作期间将游戏场景中的所有箱子都变成了美团外卖小哥的送货箱,吸引了很多喜欢收集独特衣服的玩家购买。这种植入方式带来的粉丝效应,不仅给合作广告主带来了巨大的购买力,也给游戏用户带来了非常满意的购物体验,获得了独特皮肤的自豪感。

网络游戏中的道具式广告是目前除场景式广告之外,最受游戏开发商和品牌广告主欢迎的方式。这种既能给广告开发商带来实实在在的流量和购买力,又能给玩家带来体验的互动广告投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网络游戏中基于角色的广告植入,是指在网络游戏中设计与品牌特征相似的游戏角色或者直接添加品牌广告主的吉祥物作为游戏角色进行宣传和传播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告植入形式在游戏与影视作品的合作中较为常见。

2019年,第五人格与美团外卖、伊藤润二(日本画家)、女神的不寻常记录(日本动漫)合作推广。第五人格结合自身游戏角色为合作伙伴设计了合适的角色皮肤,也为美团设计了外卖前锋的皮肤。为伊藤润二的代表作《川上富江》设计了富江女巫角色的皮肤;为女神怪故事的主角设计了同一个角色的皮肤。

这种基于角色的植入式广告是一种考验游戏公司设计和技术能力的植入式广告方式。虽然画面精美,植入式广告也不突兀,但由于设计和技术要求高,维护复杂,目前很多网游都没有。

很多广告主在选择网络游戏进行广告植入时,会考虑游戏的受众、游戏定位是否与自身品牌相符等因素。然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和品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游戏都能充分地向观众传达其产品和品牌的特点。相反,有时候玩家会因为网游植入太多广告而反感。既影响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又对植入的广告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很多品牌开始琢磨自己的游戏:即基于自己的品牌量身定制一款与自己品牌完全相关的游戏。

麦当劳专门打造了一款属于麦当劳的游戏——模拟麦当劳。这是一款可操作的网页游戏。在游戏中,玩家作为麦当劳的总监,处理麦当劳运营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从公司规划到店面设计到人员招聘、公关,全方位的向玩家展示麦当劳的日常工作。

这种游戏就是广告,广告也是一种游戏植入的方式。目前来看比较少见,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入,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这是很多广告主不可能顾及到的,所以很多广告主在没有丰厚的资本支持和明确的效果反馈的情况下,不敢冒这个险。

与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传统广告相比,网络游戏赋予了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高度的互动性和丰富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我并不反感游戏植入式广告。一款游戏从创意出现到落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且目前中国网游的营销模式是仿照韩国游戏公司的营销模式,即大部分网游都是免费下载,而不是自己销售游戏。游戏运营商需要资金来维护和优化游戏,我们玩家也需要有更好的游戏体验,这不是游戏运营商单方面可以支付的。我看到了我喜欢的游戏得到了广告植入的感觉,就像看到我喜欢的哔哩哔哩UP老板得到了广告推广一样。感觉自己的“小破游”终于有希望了,会想“让他就让他就好了”。我相信大部分玩家都和我有同样的想法。我们要给也应该给游戏运营者一个适当的吃饭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曝光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游戏运营商可以随意植入大量广告。游戏永远是游戏,不是纯媒体。运营好游戏,让网游在不触犯玩家敏感点的前提下优化,互利发展,是游戏运营商的首要任务。

文本|敲门-敲门

图|网络(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