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卷

自我意识

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人生观,学会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认识和适应变化的现实,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走上成功之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心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Jone)和哈里(Hary)提出了人的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汉的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个部分:公开自我、盲目自我、秘密自我和未知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们会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一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第二次结合所学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促进自己以后更好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有稳定感,并能适应社会中任何形式的外部环境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他们的心理不会失衡,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来克服。这种稳定和适应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衡量心智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心理和环境的统一。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

第二,心理和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

第三,性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求知和成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导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抵御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环境信息和社会期望,逐步完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衡量、评价和调节,也影响着主体的人格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将人格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这种转化,而是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转化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方向,让个体把握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优化、人格健全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充分开发潜能。

第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从大量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与此同时,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必须迅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职业选择的提前和相关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大学是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存在矛盾和冲突,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经常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绪危机、神经衰弱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从而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辍学自杀。

五、认识自己,提升心理。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觉得自己心理不太健康,觉得自己胆小,不敢在人前说话,遇事容易冲动,压力大。所以想对自己做一些改变,改善自己的心理,更好的适应社会。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自觉地跳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邀其畅游,拼命吸收新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情。

大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开朗的心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伤心难过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欣喜若狂,烦恼不已。

3.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以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尊重的态度与人和谐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他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与集体保持和谐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对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我们不能总想着让环境满足我们,这只会让我们陷入孤独的境地,也不能总想着融入环境,处处迁就,“即兴发挥”,这只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最终被环境抛弃。

5.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发展社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外活动的机会。大学生应该培养多种兴趣,发展爱好,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保持身心健康。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物质的享受。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丰富和激活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让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学会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给自己创造积极的情绪,比如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7.培养良好的人格。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接纳自己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挫折不慌张,采取理性的应对方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和挫折经历有关。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8.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不同的人生观导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如果你过于看重个人名利和物质利益,你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当这些人遇到危险时,他们会惊恐万状,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想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大无畏的精神,让自己在泰山面前崩溃而不变脸。

9.学会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创造和谐,在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自我。

总结:“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弱则国家弱,少年强于欧洲则国家强于欧洲;若幼雄与大地同在,则国家与大地同在。”梁启超先生的这句名言,震撼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作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人生观,学会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走上成功之路,为国家的富强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