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请妈妈讲解课稿。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朋友”主题活动。很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动物,放在教室的自然角落里。一些来自温温的蝌蚪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当孩子们有空的时候,他们会聚集在蝌蚪周围,一边指着蝌蚪一边谈论他们的发现。谁是蝌蚪的妈妈?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蝌蚪游泳时尾巴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兴趣、需求和接受程度。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很自然地,我们生成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手指画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掌握的技能,大部分孩子都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我设计这门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基于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大胆绘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既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大纲中“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的价值取向,重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孩子在“兴趣”和“体验”上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加曲线的方法,展示各种动态的蝌蚪。这也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主要依据《纲要》:在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对表现方法和技巧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3.培养和发展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和设计内容的特点,本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的录音磁带),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落里的小蝌蚪。
(2)准备教具和资料:包括老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主要用于在全班营造一个“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场景,体现了大纲提出的“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的理念。给孩子的操作材料是:每组一盘黑颜料;手拿一支黑色记号笔。
四。活动程序:
(1)开始时,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把孩子引入主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仔细观察。
1,小朋友一边听歌一边表演蝌蚪游进体育场。用孩子学过的技能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带着快乐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谁在这里?”(课件中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哎!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我们来听听怎么回事!”(课件里播放的是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宝宝到处找我,到现在还没找回来。真着急!”)
老师:“原来如此!那我们赶快帮小蝌蚪找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孩子们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里?来了,来了,我来了!来了一只大青蛙!“看完儿歌,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泳的蝌蚪。)
老师:“哇!太好了!小蝌蚪终于找到了他的妈妈。他们太幸福了,多亏了我们孩子的帮助!(这时课件中的青蛙变成了开心的表情)大家为自己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孩子可以初步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这也引出了下一个环节
4.引导孩子观察和提问。
老师:“小蝌蚪在水里快乐地游着。请仔细看着孩子们。他们游泳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中有蝌蚪游向不同方向的图片)提问法明确地向孩子解释了“观察”和“比较”这两项任务。
5.孩子们可以自由讨论。经过前期的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讨论结束后,老师总结道:“原来蝌蚪游向不同的方向。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在上游,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在游向左边。多有趣啊!我们要不要和蝌蚪一起学游泳?”所以,带孩子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
(2)幼儿能自由想象和表达,掌握手指盖章和添加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桌子上有一盘黑漆和黑色水彩笔。请考虑一下。你能做些什么来利用所有这些材料,做出可爱的蝌蚪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大纲对艺术活动的要求:“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受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了以前老师示范,孩子学习的模式,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我要为我而学”。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新发现。
2.孩子们自由探索后,老师让画得好的孩子画一幅画,谈谈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的想法和创作。最后,我们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解释:“先把食指的指腹轻轻蘸上颜料,然后把食指的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一条弯弯曲曲的尾巴,一只可爱的小蝌蚪正在游动。”我们可以一次给几只蝌蚪的身体打上印记,然后在不同的位置画出细细的尾巴,这样蝌蚪就会向不同的方向游去。如果能换不同方向的压花就更好了!“孩子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往往有画画和换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孩子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在这里强调指出,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画。
3.老师:“请学习老师的方法,再试一次。让更多的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妈妈!”
(3)孩子再次操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1.听完老师的讲解,请小朋友再画一遍。这时就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活动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1)蘸完颜料后,需要用手指在抹布上擦一擦,然后用水彩笔加个图。(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将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并用肥皂洗手。这些看似常规教育的点点滴滴,却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3.展示作品,引导孩子相互欣赏和交流。老师继续用课件创设的场景,对孩子们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宝宝真开心!跳到了我们二班。请赶快把你的小蝌蚪送给青蛙妈妈吧!”这时老师拿出青蛙妈妈的大图,贴在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都贴在周围,表示把蝌蚪送回青蛙妈妈那里。
4.教师带领孩子们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交流创作经验,表扬他们能干的双手。这个环节也采用情境游戏的方式,自始至终呼应,将活动推向新的高潮。让孩子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动词 (verb的缩写)活动的扩展:
在关于“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主题墙,复习相关故事和歌曲,学习玩“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而你可以让孩子继续探索“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围坐在主题墙边互相交流自己的信息,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蝌蚪”和“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