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是否有资格位列十二虎?(三国风云)
文 / 小关平
————
有幸读了罗肇前的《三国征战史》,对其若干历史事件的疑点分析深为敬服,但他也有许多见解语出惊人,比如对董卓、麴义等人的军事能力评价过高。
本文暂不争论那些问题,就谈谈他的其中一个观点: “徐盛的战功、资历不能与其他十一位将领并列为东吴的虎臣,甚至不应该立传” 。
首先陈述一下罗肇前书中的原文:
?对此看法我深表不服,据史分析如下。
?————
1 、勇不及甘宁、凌统、潘璋?
陈寿已经明确写出:徐盛最初以勇气闻于当世。 以一百多人“大破”黄祖军数千人 的战绩足可证明徐盛的勇武。此战徐盛主要运用的是战术,但个人勇武依然会为指挥作战的锦上添花,这一点可参考张辽八百勇士大战合肥。
后文会说到,徐盛之勇在濡须口之战的数年间达到巅峰。
至于罗肇前所说的“武不及甘宁、凌统、潘璋”等语句,我认为稍有不妥,历史上不像小说里写明多少回合分出胜负,本就不好评判武力高低,主要还是看将领作战时的勇烈程度。
从记载来看,徐盛未必比甘宁、凌统、周泰武艺高强,但至少也是十二虎中的平均水平,大致与潘璋、陈武、董袭相近。
?————
2 、并未显赫到必须立传?
至于说到徐盛的功业,先看其官拜何职。
公元222年洞口之战,徐盛在吕范的统领下打败魏军后,“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黄武中卒。”
他的最终官职是安东将军,此为“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
和同时期的“右将军”潘璋、“奋武将军”朱桓相比,徐盛的职位并不算低。
因为史籍只记载徐盛于黄武中年去世,没有详记是哪一年,所以我们可以推算他死于224年到225年左右(吴黄武纪年的中间两年),不像朱桓、全琮、朱然、丁奉等将之后还有很多立功机会,或是逢孙权称帝等大事,可以加官进爵。徐盛的生命终结于此,故而无法晋升。
所以仅从“官至安东将军”来评价徐盛的地位,也是不可取的。如此来论的话,周瑜最终只是汉帝国的偏将军。
————
3 、没当上濡须督?
作为抵御魏国进攻的防守堡垒,同时也是北上中原的重要据点,濡须口是吴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来源于吕蒙的建议:
孙权与曹操对峙于此,使曹操不战自退,此处的督帅需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并懂得水陆作战。此时周瑜已死,吕蒙又担任三军统帅,不可抽身,孙权只好从其他将领中挑选。
孙权先是选了蒋钦。此人和吕蒙一样,曾在孙权的教诲下发奋读书,和吕蒙的战略思想也基本一致,濡须坞本是吕蒙的提议,所以孙权将此重担交给了蒋钦。
当时徐盛认为能力超过蒋钦,对其位居己上不服,而且二人曾有过节,徐盛因此忧心忡忡,害怕蒋钦记仇,但蒋钦器量很大,常在孙权面前称赞徐盛的才能:
孙权也听蒋钦之言,对徐盛另眼相看,于是有了前文的“ 魏王出濡须,孙权每选出战者,盛常在前。” 而蒋钦的宽仁大度也使徐盛深感惭愧,二人如周瑜、程普故事,戏剧性地化敌为友。
两年之后,孙权又任命曾经奋勇保护自己的周泰接任了濡须督的职位。论军事指挥能力,徐盛、朱然都在周泰之上,所以徐盛和朱然再次表示不满,直到孙权让周泰当众脱衣验伤,看到周幼平遍体疮痍,众将才心悦诚服。
蒋钦和周泰投奔东吴较早。作为年轻人,徐盛对二人由不服到敬佩,立志要学蒋钦的风度和周泰的忠勇。
徐盛虽未如愿担任濡须督,却成为了孙权北伐时不可或缺的猛将。
?————
4 、是否可为万人督?
到底徐盛战绩如何?为什么不被罗肇前看重?
《三国志》中徐盛的履历较为简略,主要就是以下七条:
打败黄射,前面已经说过,徐盛依靠战法以少胜多。
讨伐山贼,这是吴国将领的必修课,并不稀奇。
此为夺人眼球的一次作战,完全可以验证蒋钦对其 “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 的评价。不是非要像董袭那样死于国事才可以列传,此战徐盛能够 “不死” 反显其优胜之处。
合肥之战是非常惨烈的一仗,陈武随董袭之后战死沙场,徐盛也因战负伤。
在陆逊麾下打败刘备,没有太多亮点。
这是罗肇前所说的“(徐盛)在吕范督率下指挥一师将士”的一战,在己方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徐盛能够死力坚守,防止敌军突入, “以少御多,敌不能克”, 其实是徐盛的又一经典战例。
最后一次智退曹丕,是徐盛的巅峰之战,用的是“假楼退敌”之计。这个“薄落”就是“藩篱”,辞海中的解释是“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在围栅外面设置假楼,再加上浮船为饵,“弥漫数百里”,将来势汹汹的魏主曹丕吓退, 让人不禁想起赤壁之战的公瑾、孔明。
而且当时诸将以为无益,纷纷劝谏,徐盛坚持己见,力排众议,最终以智退敌,大获全胜, 这又很像夷陵之战的陆逊。
这些都是经验积累的成果,徐盛耳濡目染周瑜、吕蒙、陆逊等统帅行军指挥这么多年,大有长益,在关键时刻活学活用,无愧于蒋钦所称的“万人督”。
万人督不单单是指可以统领万人的意思,还有可以率领这万人行军作战、进可攻、退可守的克敌制胜之道。
从能力上来看,徐盛其实强于同一批的潘璋、丁奉。
注:按照投奔东吴的时间和派别,我把江东十二虎大致分为四个批次:
1孙坚时代的程普、黄盖、韩当;
2孙策时代的蒋钦、周泰、陈武;
3孙权前期的 董袭、甘宁、凌统 ;
4孙权后期的 徐盛、潘璋、丁奉 。
在《演义》中,作者更是丰富了此战的情节,将224年9月的广陵之战(徐盛指挥)和225年10月的广陵之战(孙韶指挥)融合成一场大战,人物刻画极其出色(徐盛、孙韶),战争和智斗场面也写得惟妙惟肖,最后还加上了“丁奉射死张辽,曹丕险些被擒” 的艺术想象,算是报了孙权的逍遥津之仇。
这一章的激烈程度甚于之后的石亭之战,我年少时初读此段,还以为徐盛是继周、鲁、吕、陆之后的第五任大都督!
————
5 、江东将相如此!
这句话出自魏使邢贞的口中。
罗肇前认为徐盛之所以可以位列“江东十二虎”,主要就是依靠这一番义胆忠言。
从徐盛对蒋钦、周泰由不服到敬佩可以看出,徐盛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对旁人不满时,怒形于色,性格大开大合。和周瑜程普、甘宁凌统相比,蒋钦徐盛也算得上一对欢喜冤家。
在孙权向魏称降的事件中,“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面对邢贞的“骄色”,徐盛表现出他的一贯作风,回顾同僚,忿恨交加,言辞壮烈,涕泣横流,极富激情,让魏使看到了江东将相的忠烈胆色。
徐盛智退魏船也好,怒叱魏使也罢,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就是让曹丕不敢再小觑南方, 而徐盛算是第一功臣。
————
6 、被陆机遗漏?
至于罗肇前所说“被陈寿立传的吴国元勋中,除徐盛之外,都在陆机的《辩亡论》中提及。”,我认为也并非如此。
陆机撰写此文,确实文笔恣肆,潇洒妙绝。他想写出孙氏父子兄弟善于求贤用人,使得东吴“异人辐辏,猛士如林”的兴盛场面,故能“与天下争衡”。但他不是在记功劳簿,非要把所有建立功勋的武将全部罗列出来。
他更多的还是想写出不同特点的人物,比如性情风雅的诸葛瑾、步骘,比如杀身以卫主的董袭、陈武。
我之前说了,合肥和濡须之战,陈武、董袭死于国事,确实伤感壮烈,但这两战徐盛的勇烈程度绝不在陈、董之下,只是天佑文向,他的“不死”反显其能:
————
△总结:
纵观徐盛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从偏将做起,数立战功逐渐成为东吴政权的顶梁柱,武可征战沙场、迎风而上,胆略平欺众将;智可出谋划策、假楼退敌,谋略不逊群臣。
一个“忠”字贯穿始末,在军队最危难的时候不屈不挠,在国家受屈辱的时候起身反抗,不愧为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名将。
虽然也曾和同僚有过矛盾,但最终都化敌为友,携手***进,破蜀退魏,毫无惧色。
依我看, 徐盛不仅有资格位列十二虎将之中,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至于“江东十二虎臣”究竟能不能按统帅或武力排个名次,这还有待读者讨论。因为喜欢徐文向,在看到有作者怀疑他的能力后有所感慨,故撰此文。
2010?年?10?月?23?日初稿? 2018/1/3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