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当今的教学正向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效率,要质量的方向迈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枝电化教学花园内鲜艳夺目的花朵,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与新做法。本文笔者结合在学习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 优化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它将教学中所需的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依托特定的制作平台,按规定的教学要求有机组合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情境,协助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CAI使教学过程具有多种媒体信息呈示的特点,以及具有非线性的信息组织结构。CAI以多变的、易用的形式展现出传统模式难以表达的抽象事物,使学习者获得形象的、多重的信息刺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CAI的常用的基本模式有:课堂辅助、个别辅导、操练和练习、模拟、问题求解、游戏等。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传递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计算机直接介入教学过程,并承担教学中某些环节的任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师生负担的目的。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燃烧起来。而CAI的动力特点表明:CAI是让“火把”星火燎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资源

由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 ,所以教学资源来源丰富。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动画等可以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制作、也可以从因特网和专业光盘下载;图像还可以用扫描仪采集或数码相机拍摄。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2)快速反馈教学信息

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看能否正确地反映出这些信息。看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和能力是否提高。反馈的越及时,教学效果越好。

(3)更好地因材施教

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现阶段级授课制中教师授课时既要照顾差生,又不能让优秀学生“踏步走”的困难。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控制,自定步调,不受统一进度的影响。使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个别辅导。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信息的***享性好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磁盘和光盘不再是CAI课件的唯一信息载体,课件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教学系统进行相互传递。因此,网络上的CAI信息资源可以实现***享。通过教学信息的***享,突破了教学的时空观,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学校,单位、家庭以及社会都可成为“学校”。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作为一个教学媒体,是帮助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对教育信息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它的出现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其效果常常是不尽人意的。当现代教学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学生本来需要动一番脑筋来深入理解的一些现象再也用不着劳神费力了;本来要在脑海中驰聘、想象的画面已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本来还要动手或以身体体验而获取的经验被屏幕上有趣的动画取代了;本来需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人机的“对话”……无形中,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被剥夺了,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无缘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减少了独立而深入思考的时间。这些都是与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了科学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优势已勿庸置疑,它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培养人的精神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善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所长,防止负面效应,方能优化语文教学。

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人结合自己在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与思考谈谈如何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语文教学更形象、直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管文字描述多么生动,但是,总是存在不够形象、直观的缺陷,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CAI课件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表述出文字所描述的情景,而且还能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巨大动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CAI强调情境的创设。CAI在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更加有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不想学为喜欢学,变喜欢学为以学为乐,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去追求和探索。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每感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象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课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以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境已无须多言。在这堂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文字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较强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加深理解诗词的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开国大典》、《狱中联欢》、《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看几段《开国大典》、《红岩》、《火烧圆明园》等影片的相关片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跨越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

我们的语文课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蒙古草原瑰丽的景色;五彩池独特的美丽景色;张家界的迷人风光;堪称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等等,都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奇伟景象。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所写的美景。因此,在教学中就可凭借计算机辅助教学,跨越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浏览、欣赏各地自然风光,真切感受,直觉体验自然美。

如教学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叙事性散文《草原》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章,使之对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有了感知和理解。但描写草原美景中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这些含蓄的意境,及文中的“人欢马跃迎宾”“握手言笑相见”“把酒举杯宴客”和“伴舞斜阳联欢”的热闹场面,尽管老师讲解,启发联想,引导读文,但学生还是倍觉抽象,难入情境。这时,我便通过计算机辅助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从那富有动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韵,声情并茂的解说中产生了愉悦的效应,引起了情感***鸣,进入了文中描述的意境,从而对课文的记忆愈来愈熟,理解愈来愈深,对草原的诗情画意的体味也愈来愈浓,加强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情感得到了升华。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时,我运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并且让学生上讲台演示。他们一下子明白了这段课文的含义,并且由衷地钦佩詹天佑那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向学生演示常规图片,播放常规录像外,也可应用电影艺术中的各种手法,演示全景、远景、近景、特写、字幕等,再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学生就必然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风光中。

(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增加语文课堂容量,加大信息传播密度。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的特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只需把课堂上准备的在黑板上书写的知识,在课前绘成图片、录像、光盘,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度,得心应手地把影像呈现在视屏上,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加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学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别是视、听觉的刺激增大。

如,利用它的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密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它来图示课文的内容结构,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的灵便,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推荐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和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写作指导和讲评的效果;在复习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便于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知识树”,结成“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以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等等,从而体现良好的辅助效果。

(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计算机多媒体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它通过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难点的讲授,仍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否突破教学难点,也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又一重要标志。为了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就要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一方面可以继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保持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形成有意后注意;另一方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容易。

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画杨桃》一课,杨桃是一种南方水果,我们北方的学生几乎没有看见过,因此很难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得样子也各不相同。”这句话的意思。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能领会,我在教学时应用多媒体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观察,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课文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解决了。

又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抓住“我们这个地求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名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我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 、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伐,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这时候学生不仅了解了地球的可爱更加体会到了她的易破碎。这样,便更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平台,增强实践性,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如教学《梅花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学生调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屏幕上出现目录:①字词学习;②研读课文;③巩固练习;④扩展升华。学生可自己点击鼠标,进入选择某一项学习内容,在“字词学习”设计中,教师“因字制宜”,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程序,将生字融入相关画面,让学生按自己需要点击进入课件内容,选择学习。在“扩展升华”中,设计有层次的扩展练习,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若干画面,如“闯关连连看”、“上台阶”等,学生可以自己按鼠标点击选择画面,边游戏边学习。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我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了个体独立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课堂教学充满灵性,体现了“开放—增效”的课堂效应。计算机辅助手段还能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保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如进行社会调查,为当地名人写传记,开办各类主题的班队小报等活动,使得语文学习充满活力。班级授课制度使一些学生再课堂上只是作为听众或者是等现成的,坐享其成。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人机对话,一一对应,在教学模式上走出一打新路。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客观上提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环境,计算机所提供的信息是教师精心研究设计的是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符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信息,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后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所提高。

(六)计算机辅助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如在对《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我向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编写读书汇报材料。同学们可自行选择喜欢的、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字体、格式等,然后将完成的作品及时上传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对学生的作品又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反馈,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这种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也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可能了。计算机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七)计算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拓宽学习领域,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现代化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我为六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根据高年级学段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的目标:“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调查小组,到周围的相关部门(如居委会、环境监测局、环保局等)进行调查采访。他们除了进行调查采访、翻阅报刊等方式,还更多地利用了网上资源,进行收集、汇总、整理,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办了小报,有的画了图表,还有的写了建议书,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展示本合作小组的调查成果。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已经以绝对优势被广大教师所***认。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