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一章声音现象

1,科学探究的要素: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和猜想;(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收集证据;(6)评价;(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沟通合作。

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3.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4.声速、声波和声能

声音在空气中以340米/秒(15℃)的速度传播。声音是一种带有能量的波。

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

⑴响度: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动幅度)

⑵声调:声音的高低称为声调。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3)音色(timbre):声音的质量;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6、音乐和噪音

⑴乐音:通常指那些悦耳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

⑵噪音:通常指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其波形是混乱的。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任何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7.降低噪音的方法:

在声源产生的地方,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噪音在人耳处被削弱。

8、人耳听不到声音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

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⑶可听频率范围:20 Hz-20Hz-20000Hz。

9、超声波的特点:

指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容易获得集中的声能。

10,超声波的应用:

(1)制作声纳;(2) B超;(3)超声波速度测试仪;(4)超声波清洗机;(5)超声波焊机。

11,次声波的特性及监测

⑴特点:行驶距离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处不在。

⑵监测的目的是避免其危害,并将其作为预测地震和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第二章事态的变化

1、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测温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特性

2、温度计的使用:

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3)当温度计读数稳定时;读数时,温度计必须仍与被测物体接触;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齐。

3.能见度(℃)的规定方法:

正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

取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温度为100度;

在0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等份为1屈光度(最早由瑞典摄影师忒修斯规定)。

4.“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散发大量的热量。以水泥和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能力很强。城市中水面小,地下含水量少,导致水分蒸发少,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

5.蒸发的定义、条件和方法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条件;吸收热量。方式:①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任何温度下的液体表面。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6.沸点和沸点的变化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加而增加。

7.液化的定义、条件和方法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种情况是放热的。

方法有:(1)冷却;(2)压缩体积。

8.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条件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这种情况是吸热的。

物质从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做凝固。这种情况是放热的。

9、晶体和非晶熔炼的区别:

①晶体有熔点(熔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恒定的,而非晶态晶体在熔化时温度升高。

10,升华和升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②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升华需要放热。

11.状态变化的定义、类型和条件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质状态的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升华。状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

1,光源的定义和类型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的分类: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2.光的色散实验。

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称为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了色散实验。

3、光的三原色(tricolor),颜料的三原色

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4、透明体和透明体颜色决定。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彩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颜色光决定的。

5、混合光和颜料的颜色。

红、绿、蓝光混合成白光;红色、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成黑色。

色光混合不同于颜料混合。

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征

太阳光色散区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光称为红外光。

红外线可以加热被照射的物体,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量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地球。

7.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探测器、红外摄像机、红外线捕食响尾蛇、红外夜视仪。

8紫外线的特性和应用:

紫外线最显著的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线灯杀菌,验钞机验钞。

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1)光在同一物质中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

(3)针孔成像、阴影形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的线性传播来解释。

10,平面镜成像特征:

第一,平面镜成像是大小相同、位置直立、左右相反的虚像。

第二,图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子。

3.图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11,发光定律;光出射时,反射光位于入射光和法线确定的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2,光反射型:

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平行,物体表面光滑。

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不要镜头方法:

1.用手摸:中间厚边是凸透镜。

2.用眼睛:是可以放大文字的凸透镜。这是一个凹透镜。

③、有光,能使平行光会聚的是凸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称为焦点(F)。

焦距:镜头中心(光心)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六)

焦距可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

4.物距: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距:从图像到镜头的距离。㈤

5.凸透镜的成像定律;

物距

u

图像的性质

app应用

举个例子

像距v

大和小

向前和向后

虚拟和真实

同源侧

U>2f

f

小的

跌倒

固体

不同的

照相机

U=2f

v=2f

通达

跌倒

固体

不同的

没有

f

v>2f

大的

跌倒

固体

不同的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法想象

U

物体和图像的同一侧

大的

直的

空的

一样

放大器

6、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7.凸透镜成像的其他内容

(1),实像与物体的最近距离为4f。

(2)点F是实像和虚像之间的分界点。

③2F点是放大图像和缩小图像之间的分界点。

8.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1)所有图像都是倒置和缩小的真实图像。

②眼镜的镜片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③眼镜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9、视力缺陷及矫正

(1)近视:远距物体的影像在视网膜前方,用凹透镜矫正。

2.远视(老花眼):近物影像形成于视网膜后方,通过制作凸透镜远视眼镜进行矫正。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图像前移,可以使光线会聚,使近物在视网膜上变成清晰的图像。

10,望远镜的发展史

伽利略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11.望远镜的组成:

伽利略望远镜:物镜、凸透镜;目镜、凹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凸透镜,长焦距;目镜,凸透镜,短焦距;

12显微镜

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

②结构:物镜、凸透镜、短焦距;目镜,凸透镜,长焦距;

13、远视眼焦距与度数的关系:D=1/f×100 D:度数f:焦距,单位为米。

1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中斜入玻璃或水时,折射光向法线方向偏移;当光从玻璃或水倾斜进入空气时,折射光会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入射到玻璃或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保持不变(一边三条线)。

15,光的媒介

能透光的物质,如水、玻璃、真空和空气。

第五章物质运动

1长度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

国际单位是米(m)

②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1km = 103m 1m = 10dm 10cm = 10cm = 10mm 1mm = 103um 103um = 1um = 1 03nm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注意事项

基本工具是秤。

使用注意事项:

a .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并放好尺子的位置。

b .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视线垂直于尺面。

c读取测量对象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记录测量结果时写下数字和单位。

3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称为速度。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v=s/t

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公里/小时

1米/秒= 3.6公里/小时

5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6平均速度

含义:反映变速运动的速度。

测量:使用卷尺和秒表。

计算: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7机械运动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如果位置不变,则为静态。

8参照物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用于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因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