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怀念童年在乡村玩过的游戏

文:潘玉乐

图:来源网络

我的童年是在鲁西南的老家度过的。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一块砖头,一截木棍,甚至一片碎布,都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每每回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曾经玩过的,一个个童年的 游戏 ,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一、抽“拉牛”:这是我们小孩子亲手制作的一个小玩具。所谓“拉牛”,有的也叫陀螺,就是选一截粗细均匀的木棍,用小刀削成圆锥状,找一颗废弃轴承上的钢珠安在尖上,这样“拉牛”就做成了。再寻一根小木棍,一头系上绳子或布条,做成鞭子。开始玩的时候,用鞭子缠住“拉牛”,放在地上,然后一拉,“拉牛”旋转起来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抽打的越快,“拉牛”旋转的越快,旋转的时间越长。抽“拉牛”,是那个年代男孩们 游戏 中的首选。几个小伙伴只要一见面,常常要较量一番,胜者趾高气扬,输者定拿“拉牛”出气。

二、推铁环:这是一项比较有技术含量的 游戏 ,也是比较文明的 游戏 。弄一段钢筋,弯成个大圆圈,再用粗铁条做成个铁环勾,没事儿就推着到处跑。推铁环关键在手的用劲上,要用力均衡,才能保持好速度、掌握好方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校里很推崇这项活动,还曾经搞过几次推铁环比赛呢,得了第一名,老师不但发给奖状,还发给个小演草本本,很让人眼红。所以,从一开始入学那天起,我就央求父亲为我做了一个小铁环,上学时从家滚到学校,放学了又从学校滚到家,嘴里还不时地发出“让开、让开”的提醒声,那种神气劲儿,不亚于现在开高级轿车。

三、抓石子:这个 游戏 讲究眼疾手快。主要用具是若干个大小均匀的石头子儿。玩法是这样:先往上抛一个石子儿,然后把其余的石子儿在地上撒开,并灵巧地接住落下来的石子儿;继续往上抛石子儿,然后再迅速地从地上抓取撒开的石子儿,如此反复,直至把地上撒开的石子儿全部抓完。如果接不到抛上去的石子儿或者抓石子儿时碰到其他的石子儿,就算失败。所以。这要求抛石子儿时,不能抛得太低,低了,石子儿落下来的快,接不到;太高也不行,高了,掌握不好方向,也会接空;撒石子儿时,要均匀地撒开,如果都挤在一块,也没法下手抓。这是我们玩过的难度较大的 游戏 ,但特别有意思。

四、驱瓦:跳房 游戏 的变种。也是用粉笔或坷垃头在地上画出一摞方形格子,按照格子的顺序,一只脚在第一个格子里站好,另一只脚将一块瓦片渐次地从一格踢到下一格,一格一驱,直至将瓦片顺利踢出全部方格。如果瓦片压线,或者用劲太大,将瓦片踢出方格外,则视为输。

五、打弹球:所谓弹球,就是山楂般大小的玻璃球。我一直认为,在发明这个 游戏 之前,弹球可能是某种产品的下脚料吧,后来因为小孩子们都爱玩,才出现了专门的弹球“生产商”和“销售商”。这个 游戏 的玩法是:在光滑的地上挖若干个坑(根据参玩人数确定所挖的坑数,一般规定:玩者比所挖的坑数要多,这样至少有一人进不了坑)),其中一个大坑,剩余的是小坑,小坑的大小则以能滚进弹球为宜。在距离坑的不远处,划一界线。玩者依照“剪子包袱锤”决出的顺序,依次将玻璃球往坑内弹,谁的球进了大坑,谁就享有了大权;谁的球弹进小坑,谁就享有了小权。弹不进坑的,重新比试,直至全部坑都进完,剩余的没有进坑的球,先被“大权”吃掉(装入囊中),其余的再根据进坑的先后顺序被“小权”瓜分。赢者百般欢喜,输者一腔仇恨。这也是个很惹事很“残酷”的 游戏 。男孩子打架、摔跟头多由此而起。明智的父母会一笑了之,甚至置之不理。遇上“护犊子”的爹娘,也会搞得两家大吵大闹,失掉和气。所以,母亲就常常警告我:“不能在外边耍弹球,惹出事来,非挨揍不可。”我很听话,我不玩。但是我搞“投机倒把”、“倒买倒卖”。从赢球多的孩子那里“买”了弹球,“卖”给输了球想翻本的孩子,“生意”居然还不错,一个星期下来,就赚回了一个方格本子钱!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如今,这些童年的 游戏 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成了流年往事。那墙角边的石子儿,尘土中的弹球,荒草里的瓦片,虽然还恍如昨日,毕竟已成了遥远的记忆。现在偶尔回想起来,也仅仅给我们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徒添一份怀旧而已。但愿这份怀旧的思绪,能时常引领我们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热爱生活,去体味美好,去感知幸福,去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