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 英国儿童 二战历史 Paddington (2014)

导读:时间为序,配以插图,全新视角,快速地(严肃地)还原了电影人物的创作历史。

这一年的"六·一儿童节",虽然是孩子的节日,但是跟这只泰迪熊没什么关系。

“六·一”这天是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诞生的日子。同年,帕丁顿熊(Paddington Bear)的创作者,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出生在英国,至今健在,已经89岁高龄。

这一年,迈克尔·邦德13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由于担忧德国轰炸工厂而摧毁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城市,英国政府在战争初期开始了撤离计划,让母亲和孩子们撤出城镇。(Evacuation“撤离”在英国特指1939年9月-1945年5月,3百万人从城镇撤离,躲避空袭的行动 [1] 。此内容为英国小学课程 [2] )

1939年9月开始,大约80万儿童撤出城镇,有一些在几周后返回家里,但是大多数都在乡村待到了战争结束。

帕丁顿熊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帕丁顿火车站(Paddington Station),它和孩子们挂着一模一样的吊牌,提着一模一样的箱子。

帕丁顿熊的创作者迈克尔·邦德曾经透露,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 [3]

二战期间迈克尔·邦德并没有离开城镇,他所在的雷丁(Reading)在1943年遭遇空袭,他所工作的楼房倒塌造成41人死亡,尽管他也被压在废墟之下,庆幸的是最终获救。 [4]

对于帕丁顿熊来说,它的叔叔在地震中丧生,露西(Lucy)也因为年老不能从美洲前往伦敦。

非常简短的开篇也有这样类似的真实故事:二战爆发的第二年,1940年,英国人Ted Matthew把四个女儿中的6岁小女儿送到了美国避难,英国有大量类似的家庭,他们将孩子送出城市,甚至送出欧洲、到美洲大陆那个远离战争的地方。但是在1944年Ted Matthew这样写道:

“把你送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悲剧。尽管这里发生的事情证明并不如我们害怕的那样,但是我仍然觉得把你送走曾经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不过这些没有你在的日子里真的让我心碎。我们再一次相见的时候应该就跟陌生人差不多了吧。”

从美国踏上回家的路?

英格兰对于那些年幼时就被送走的孩子来说早已没有家的概念。

电影里帕丁顿熊从美洲到达伦敦之后就一直待在帕丁顿火车站的失物招领处,它不知道哪里是家,没有人回答它家在哪里,这是有意像历史靠拢。

帕丁顿熊被布朗(Brown)一家领回屋里,从最开始布朗先生拒绝接受到最后融入其中,这个从疏远到亲近的过程,是无数英国家庭在战后的真实写照。

至今,在英国仍然有撤离者重聚协会(The Evacuees Reunion Association) [6] 在为逐渐老去的撤离者们提供返乡重聚的机会。而对于战败的德国和日本来说,同样的撤离在二战期间也发生过。

如果你不知道这段历史,把帕丁顿熊当作纯粹的家庭喜剧,那么你得先感谢这个和平的年代,让你完全对过去的苦难一无所知。还好,至少你今天读到了,请记住Evacuee!

[1] Evacuation September 1939-May 1945 . BBC. Accessed: 28 March 2015.

[2] Britain since the 1930sThe Evacuation . Primary Resources. Accessed: 28 March 2015.

[3] Midgley, Emma (13 February 2012). "Paddington Bear 'inspired by evacuees' says author Bond" . BBC. Accessed: 28 March 2015.

[4] "Paddington Bear writer's wartime Reading Podcast now online" . Reading Borough Council. Accessed: 28 March 2015.

[5] Julie Summers (Saturday 12 March 201100.05 GMT Last modified on Tuesday 3 June 201417.40 BST) "Children of the wartime evacuation" . The Guardian. Accessed: 28 March 2015.

[6] The Evacuees Reunion Association . Accessed: 28 March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