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游戏——资本主义的“阴谋”
你还记得一个棋盘,一叠钞票,两个骰子,四条大路组成一个圆吗?
如果你还记得其中的一些事情,那么你应该记得他的名字。是的,他是大富翁。
对于80后的孩子来说,《大富翁》是一款很有代表性的游戏,因为它有几个特点:桌游,道具多样化,路线循环。当时我还记得,大部分的桌游只是走棋盘,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就赢了,但是大富翁颠覆了所有这些规则。
游戏《大富翁》进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玩过这个游戏(可能是因为当时游戏比较稀缺)。后来中国的大宇公司看到了这款游戏的前景,在1989上市了第一代大富翁游戏。那时候游戏还是黑白的。
之后几乎每三年左右,大宇都会推出新一代游戏,丰富角色,提升画质,增加很多可玩性。但是游戏规则几乎没有改变。
到现在为止,大富翁可以在很多平台上玩,包括桌游、单机游戏、网游、微信游戏等等。除了本地的麻将和扑克游戏,很少有像大富翁这样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游戏可以在各大平台上玩。
如果要追溯这款游戏的历史,时间就要回溯近100年。19世纪,有一个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名叫亨利·乔治。当时他看到美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已经建立起自由市场体系,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
但在发展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资本家疯狂敛财,私有财产也迅速膨胀,但也造成底层民众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三十岁的亨利·乔治来到了纽约。他被这座城市的繁荣震惊了。大街上到处都是摩天大楼,豪华的汽车停在富丽堂皇的酒店外面,各种衣着光鲜的名人和富人出现在夜晚的百老汇。
但不远处,可怜的流浪汉只能枕着空瓶子睡觉,大量工人别无选择,只能住在破旧的窝棚里。这一切与美国经济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之后,乔治不仅阅读了许多前辈的作品,还亲自走访了美国各地。最后,他发现这一切的根源来自土地私有制。
乔治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粉丝众多。但遗憾的是,他本人并没有再发展这个想法,就去世了。
其中,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玛吉的报社女记者是他的铁杆粉丝。这位女记者不仅个性很强,而且是女权的支持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表了一些关于女权的言论。
她在马里兰工作时,读过乔治的书,深受乔治的影响,结合当时的情况认同乔治的理论。这一切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灾难。
然而,玛吉并没有像乔治一样停留在理论和学术研究的阶段。为了验证乔治的理论,她自己设计了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不同的地段以规则的形状分布,还设置了公共设施、地铁和监狱。她把这个游戏命名为“地主游戏”,这就是大富翁的原型。
因为玛姬设计这个游戏是为了测试乔治的想法,所以她为游戏设计了两套规则,一套叫“大富翁”,一套叫“繁荣”。“大富翁”是我们小时候和后来的游戏规则。在“繁荣”的规则下,土地不仅是个人玩家的,也是所有玩家共同享有的。当一些玩家通过土地获得利润时,其他玩家也会获得相应的利润。游戏的结局是让最后一个玩家手中的钱翻倍。
Maggie设计好之后,马上找朋友一起试玩游戏。游戏很受大家欢迎,他也把游戏推向了校园,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游戏,了解土地垄断的弊端。
后来,Maggie找到当时著名的Parker Brothers公司,试图继续推广她的游戏,但遭到了Parker公司的拒绝。原因是:规则不同于其他棋盘游戏。这个流传的游戏到底是什么?
虽然Maggie的制作和推广失败了,但这款游戏仍然很受民众欢迎。其中一个叫查尔斯·律界英豪的热水器销售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重新包装并改进了游戏,然后再卖给帕克。
这一次,帕克立即接受了律界英豪的游戏,并将其命名为“大富翁”,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大富翁。
律界英豪不仅拿到了7000美元的专利版权费,还成为了大富翁桌游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靠卖桌游成为百万富翁的人。
在游戏中,总有两个“公用事业公司”: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其实这也是美国体制的一个争议点,这个争议还没有定论。特朗普认为,应该将公共设施私有化,交给市场,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我对麦琪游戏规则的理解,可以简单地把“垄断”看成个人经济。“繁荣”是集体经济。
无论是游戏中还是现实中,在垄断的规则下,贫富差距必然越来越大。但是在繁荣的规则下就不一样了,因为在繁荣的规则下,一旦有人获得了利益,他就会与他人分享(其实税收就是一种与他人分享利益的方式)。因为游戏里的人少了,分享的效果会很明显,但是现实中,这些收益怎么分享呢?
分享少了无助于贫富差距,分享多了反而变成集体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前是集体经济。中国当时的经济是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是什么样子,大家有目共睹。
“垄断”和“繁荣”永远是一对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就留给经济学家去考虑了。
我们继续玩大富翁吧。虽然已经“失去”了一套规则,但这依然不影响他三十年来在我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