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

一、确定探索重点,实事求是

合作探究虽然进了课堂,但也不能盲从。没有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不一定是失败的课堂。如果需要合作探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确定研究的出发点,更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要取得什么效果,什么是合适的,让合作探究真正为获取信息服务,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时尚。

第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是真的,否则就是有形而不实。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建构和多元思维的组合,目的是使每一次合作探究都得到有效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发展方向,充分调动个体思维的主动性,保持多元思维组合的框架和质量。为了得到合作探究的有效结果,只有构建个体思维,才能保证信息交换的量和碰撞的频率,然后才会物化为智能。所以独立思考也很关键,不可忽视。

第三,合作探究的过程偏好思维的“角落学生”。

合作探究的智者多为“资优生”或思维活跃分子,往往导致更多的“学困生”被忽视,最终结果是两极分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实施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必须想办法用“资优生”的光芒来装点“学困生”的阴影,唤醒思维的惯性。方法是8人小组学习小组。组长通过轮换和自荐的方式选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全体学生分配研究任务,而探究过程、找出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检查研究结果都由小组长完成。这些小组长其实就是教师功能的“放大器”,可以在瞬间完成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提供教材。在小组长的监督下,优先让有思维的“学困生”每次在小组里汇报自己的思维成果。对于思维的同化结果,要优先给学困生讲解思维过程,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困生思维活跃敏捷,服务引导学困生,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帮助学困生树立思维信心,实现独立思考过程,不能让合作探究成为学困生的“学困生”。

第四,合作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身心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个人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牢固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提高相应素质的学习。因此,在合作探究中要重视身心体验。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含了很多身心经验的元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老师不需要过多解释。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帮助他们扩大理解。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向师生问好,学生坐下后,教师在黑板上挂一个钟(实物),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玩具。学生:“我看到了挂在黑板上的手表。”...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将手表分为钟表和手表。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讲钟表代表什么时间,介绍时间表示方法。比如电子表就用跳数来表示时间。这样,学生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合作探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共同学习的内容进行生活验证和实践,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时间、分、秒的认识”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游戏:

1.抓紧时间。让学生拿出从家里画的路线图,根据每条路线标注的时间选择你想走的路线,并说明原因。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选择路线,用实物投影演示,并说明理由。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节省时间,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帮助小华安排他的时间表。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屏幕,说出小华起床上学需要多长时间。小华的爸爸要求小华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什么事情,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四十五分钟够吗?请同学们帮小花安排时间,注意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同时做,科学合理。学生讨论后,让几个学生指着实物图片,听写排列结果,老师会引导他们合理化。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五,在研究性合作学习中要注意为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

为了消除合作探究中的盲从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想象,创新思维,求同存异。合作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帮助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注重空间智能的应用和发展,为学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以艺术为教学工具;注重音乐智能的应用和开发,将音乐引入课堂,学会欣赏音乐,学会选择和运用音乐;注重身体动作智能的应用和开发,结合教学内容表演教材和剧目,学生研究角色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