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马球运动
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激烈运动。参赛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勇敢机智的品质,高超的骑术和敏捷的球技。和古代的蹴鞠(足球)一样,与练兵练武的军事训练密切相关。古书中称之为“本军戏”和“军中俗戏”,盛行于唐宋。当时帝都和其他城市有很多马球场,包括一些兵站。比如唐代的体育场馆,宋代的梨园体育场,大明堂体育场,都是玩马戏的地方。
马球场建在宽阔的广场上,其中一些原本是军事训练场。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诗中说:“边思交流郡角,田筑千步。短墙三面炫,鼓满红旗。”平坦的马球场有一千步那么大,三面矮墙围着,剩下的就是观战的亭子。体育场周围悬挂着红旗,比赛时用鼓来助威。马球是木头做的。人们选择质感强、弹性好的木材做成拳头大的木球,并涂上朱砂。这就是唐代女诗人余所形容的“坚滑流星,月杖奋力叩。”马球。打马球的是一匹飞奔的马和一根几英尺长的“弓棍”。球棍也是木头做的,头的形状像半个月亮,所以叫“月棍”。球场有双球门或单球门。参加人数没有固定限制。裁判叫“唱筹码”,击球开始一分,筹码多少决定胜负。比赛中,两队比赛击球。在赛马比赛中,将一个看起来像流星的红木球击入球门是非常惊险的。韩愈诗曰:“球惊杖隔,红缨系金。双臂侧转到马肚子,迅雷要击球”是马球场上激烈竞争的写照。"
唐宋时期流行马球,与皇帝的推动和骑兵训练有关。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武术和马球。据说唐太宗到安福门楼时看到“西番”(这里指当时进入唐朝的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包括新疆的少数民族)打马球。他认为“击球”对训练骑兵大有裨益,于是下令练习这项技能。唐太宗之后,唐朝很多皇帝都喜爱马球运动。神策军还有“击球将军”(宫廷职业马球运动员)一职,负责练习马球,陪同皇帝击球或做马球表演赛。另外,马球运动本身就很刺激,所以王公、王子、孙子、将军、训练有素的学者,甚至有钱的民间子弟都喜欢马球运动,经常比赛。唐中宗景隆三年(709年),吐蕃(今西藏)赞帕派大臣尚赞都等千余人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中宗邀亲团在光化门(禁园西首门)梨园阁看球。赞杜说:部长的歌里也有好球员。让他们参加比赛怎么样?中宗同意了。结果唐马队输给了吐蕃队。在场的皇室贵族是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很有天赋和多才多艺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击球大师。中宗命李隆基、太子李庸、马旭、杨深蛟、吴廷秀与吐蕃十人队再赛一场。李隆基一上马,“东西驱动突然,一阵风回来按下按钮,吐蕃队应接不暇,李隆基等人成功打了一场漂亮的球赛。中宗大岳赐数百件明帛,在场士人献诗祝贺。据记载,李隆基当上皇帝后,经常和兄弟们一起打马球,还经常上楼看球,奖励胜利者。
除了唐玄宗李隆基,许多人都喜欢马球,有些人甚至成了马球迷。武宗武术家李炎酷爱打马球,甚至将陪他击球的“球员将军”封为“吴金将军”,并将其提升为骑士。玄宗陈丽上马击球,马如飞飞奔,挥出连击,往往打了几百下,马也不停。他选的马都是很优秀的马,很好驾驭。驱魔人李习安是个真正的粉丝。他曾夸口说,如果他有一次击球考试,他将获得冠军!这种活动虽然被一些皇帝走了极端,但害人害马,也有大臣反对。但是对于挑选好马,训练骑手还是很有用的,所以可以历久弥新。
到了唐代,马球不仅在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士人和普通士人中也提倡这种勇敢的活动。每次科举,按照规矩,刚考上的进士都会在月亮阁举行马球赛。玄宗干甫四年,月登阁举行马球比赛时,“球员”(职业击球手)也来了。他们非常傲慢,看不起文人。新人满血,根本不把这些“玩家”当回事。新进士刘钦对当年的学生说:我可以为先生们谦卑本阶级的骄傲。让我试着和他们竞争怎么样?同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同意了。刘钦骑跨了马,跳起来对队员们说:“刘钦,一个新来的秀才,愿意陪你们,但是什么?”这些玩家心里会暗喜。不料刘钦“忽一吹,风驱电走”。随着他的杖一挥,他一次又一次地拿到球,然后飞到了空中。将军们连球在哪里都不知道,根本无法还手。他们不得不放弃,羞愧地离开。阁下,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雀跃了很久。
除了文献记载外,上述唐代马球比赛,新发现的考古文物,如陕西省赣县出土的唐代太子墓的宫墙,生动地刻画了马、宫廷、戏装、比赛等形象。,蔚为壮观,栩栩如生,再现了盛唐时期马球活动的完整形态,具有典型意义。
据史料记载,唐代韩干画有《王宁调马戏球》,可惜失传。因此,上述马球图等新出土的与唐代马球活动有关的文物,如唐代Xi大明宫遗址中的光明寺、球场基石等,是了解和研究唐代马球运动的珍贵资料。
宋代“国以兵立”。马球活动“地方军戏”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和唐太宗、对此都非常重视。唐太宗曾经要求有关部门制定详细的规定。据《宋史·礼记》记载,每年三月,大明殿都会举行盛大的马球比赛。球场东西两端竖立木杆作为球门,木杆高十余尺,顶部雕有金龙,底部饰有莲花座。左右两边分成两队,两个守门的,两个后卫举着小红旗“唱芯片”,喊进球。体育场两端插着印有日月图案的彩旗,锦衣卫手持棍棒在四周守卫。来访乐队在两侧各设五面鼓,演奏《龟兹部》娱乐观众。东西球门下也有五个鼓。大赛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关于皇室和军政高官,分为两队,左队穿黄衬衫,右队穿紫衬衫。第二场比赛,两队,左队穿紫色绣花球衣,右队穿猩红色绣花衣服,鸟靴,叠脚巾。田厩院(朝廷专门养马的机构)是用来驯马、备鞍、打扮的。皇帝骑马入场,焦芳乐队演奏凉州曲。皇帝挥棒击球作为示范,并按礼仪表演了一些节目,之后激烈的比赛正式开始。
门边击球,鼓乐助威,击球入门,擂鼓开球。球门旁有24面绣旗,庙堂东西阶下设虚架。每个队都比较好,车架上插了一面旗,以示表彰。皇帝要筹钱,不要高兴了,从官方喊万岁。诸侯筹得钱就唱得好,别人还得下马谢。每三个筹码就结束了。比赛结束后,皇帝宴请大臣和运动员。
宋朝也有很多皇帝热爱马球运动。孝宗是南宋著名的马球运动员。孝是毛的第七个孙子。《宋史》说他聪明勇敢。曾锐志北探中原,习武。他经常亲自组织军事助理进行教练实习和马球比赛,“向鞍马低头”参加比赛。暴风雨天气,篷布帘子升起,地上铺着细沙,游戏照常进行。以其国之重责,臣不可如此劳累而乘危,交章谏而不听。有一天,孝宗亲自在鞍马上击球。时间太长了,马也累得听不进驱赶。他逃出体育场,冲到寺庙旁边的走廊。游廊很低,孝宗有头撞在低矮的屋檐上摔下马来的危险。大臣们惊呼一声,纷纷赶来救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孝宗乘势而下,甩马悬空,双手托梁,安然无恙,众人高呼万岁,赞颂孝宗英姿飒爽的日子,并将他与太祖入城相提并论。
宋朝最高统治者特别重视控制军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铲除唐末五代割据势力,但也产生了副作用,演变出弊端,影响了军队的正规训练和战斗力。但自太祖以来仍十分重视马球活动,所以军中仍有不少马球比赛。例如,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在军队中亲眼所见。《丁酉上元》诗云:“球场满峰美,游人重。”《冬夜闻雁情》写道:“军罢壮士闲,细草平郊。泸州马骏金锣头,凉州体育场天天打球。”看来宋代的马球运动并不亚于唐代,在注重游戏方面甚至可能超过其前身。
到了宋代,除了上述仪式和军事上的一些比赛外,还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更加轻松活泼的马球游戏,还有一些则是纯粹的娱乐表演游戏。据《东京梦录》记载,北宋时,每年三月,天皇在金宝楼观看的“百戏”中,有一场马球表演。庙前立了一个彩色结的小球门(单球门)。100多名服饰华美的男子分成两队,分别穿着红色和青色的锦袄,不骑马,取名雕鞍小驴。每个队有一个“蓬头”,每个队拿着一个彩色的书棒。两队比赛时,球员赢球,传给彭头,左“彭头”击球获胜。这叫小打小闹。南宋时,在杭州的每一个庙会上,骑马和打球是常见的表演。还有一种是民间的“打马球俱乐部”(一群马球爱好者),多为“有钱的老公,风流的孩子”,与一些球迷(当时的食客,陪有钱的弟子打球的人)组织起来。这些人的马球活动,重在表演技巧,是好玩的游戏,远没有之前的激烈竞争。
此外,唐宋时期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女子马球运动。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宫廷贵族和高官中,有女艺妓骑驴打球或骑马击球。到了宋代,女子马球已经蔚然成风。宫里组织宫监练习马球,准备节日表演。每年三月,在“百戏”的演出中,从黄家大院中抽出一百多名宫女看守,看似“小打小闹”,但以珍珠玉石配红靴的装饰,每人跨一匹小马,称为“大打小闹”。大家“骑行娴熟,驰骋如神,飘逸轻盈,婀娜多姿”,让人仿佛从一幅画中看到。
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