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纪念屈原,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的记载和北周《荆楚纪年》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丝绸粽子来驱赶恶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端午、端阳、崇武、重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龙舟节、玉兰节、粽子节等等。

赛龙舟与祭祀屈原和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传》卷五:“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在《九歌·向君》中,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是指龙舟。《向君》是描写湘军划着龙舟,把沉入江中(类似于往江中抛一条痕迹)悼念一位历史人物的诗句。这与楚国的“魂舟”和“人物龙帛画”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印证。《荆楚纪年》记载:“五月五日,谓之兰节。.....是日,赛跑,争杂药。”此后,诗歌、笔记、地方志等记载的人种不计其数。

另一个例子是浙江,他们用赛龙舟来纪念曹娥。据《后汉书·女史》记载,曹娥投河自尽,民间传说她是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而下河的。浙江祭祀较多,《点石斋画报·祭祀曹娥》描绘了惠济一带人们祭祀曹娥的场景。

在鲁,无棣(江苏地区)的比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记录,所以苏州有老习惯,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并在水上举行比赛来纪念它。广西也有纪念的仪式,福州也有纪念王的仪式。

各种祭祀仪式,纪念仪式,无非就是烧香烧钱烧鸡,烧饭,烧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现在这些迷信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但以前人们到龙宫祭祀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辟邪辟邪,万事如意,还祝福划船安全。用人们的话说,“要吉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

正式比赛开始时,气氛非常热烈。唐代诗人张剑锋写的《种族穿越之歌》:...两岸罗衣闻香,银钗照霜刃。鼓声三响,红旗开了;两条龙跳出了水面。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看着标记,就像一瞬间。坡上人惊雷,杆上虹晕。前船中标下水,后船失势挥手。..... "这些诗生动地描绘了龙舟比赛的壮丽景色。女人平常不出门,如今争着看龙舟,银簪闪闪;战鼓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起,落下如飞剑,战鼓雷鸣;终点线标有彩色的杆子。龙船正快速接近目标...现代的龙舟赛也差不多,只是规则严格了一点。近年来,国际龙舟比赛在国内外出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

除了速度的比赛,还有其他活动,如划龙舟。比如龙舟下乡,就是在赛龙舟的时候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里游玩,集合。有时龙舟也有各种花样,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广州的龙舟,手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然后拿起,让水花四溅;船头船尾的人有节奏地跺着船,使龙舟像游龙一样起伏。在浙江省余杭县,有的龙船上有人把龙尾踩得很低,使龙抬头,船头的尖浪从龙口喷出,像龙吞云吐雨。

还有划船比赛。如《淮南子本景讯》中“龙舟飞当头,飘吹为娱”就是划龙舟,摇船奏乐,戏水。《梦梁璐》记载,南宋杭州“有六只龙船在湖中戏水”。湖上有龙舟,这只是乘船游览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都喜欢在水边看龙舟,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载了和,两人都有“观赛”的事迹。《东京梦中华》第七卷记载了北宋皇帝在临水寺金铭池观看龙舟比赛的习俗。其中有彩车、音乐船、小船、画舫、龙舟、虎头船等。观看和播放音乐,以及40英尺长的龙舟。除了龙舟,其他的船也排着队作为娱乐来竞拍。张松则端的《金迟明中标》描绘了这一场景。明朝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看龙船,看御射狱的勇士疾驰射箭。清代在福海、圆明园举行赛跑,乾隆、嘉庆皇帝都去观看。

晚上又有龙舟了。在浙江武进,过去有一种夜间龙舟,四面挂着小灯比赛。夜龙船从1982开始出现在四川吴彤大桥。船上装饰着电灯、烟花和漂浮的河灯,光彩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在水面上搭起一堆堆漂浮的火苗,让挂满灯笼的龙舟穿过火苗。

还有旱龙舟,是模拟陆地上的龙舟比赛。如《南昌县志》载:“五月五日干龙舟,使数人(y6、* * *)齐拾物,传花代鼓,盛满通途,士女给钱祈福,争鞭炮消灾。”浙江省武义县过去有旱地推龙舟的习俗,也认为可以辟邪。另外,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划龙舟的习俗,其实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节。旱地龙舟是佛山秋季最壮观的。又如《徽州府志》记载:“五月五日,驾船迎神驱疫,以竹为之。画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环城而行。”还有小龙船,供孩子们做玩具。

就像春节有舞龙、舞凤一样,端午节也有龙舟、风船。风船的来源如上所述,源于古代的黑船和鹳船。古代宫廷(如天府广济的明廷)有凤凰,民间有风船竞速。《广东囊》载:“龙舟挂大夫,风船挂天,皆以五日必胜。耿武之夏,番禺石桥村聚万金做风船,长十尺,宽三尺,头尾高擎,两边重翼舒炼,载一座庙,使其拜完天,遍游各水乡。”1964后,香港有一场风船赛。船稍短,可坐16玩家。用风头和风尾装饰,由女选手参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竞争形式,龙凤呈祥。

有些地方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龙船奇,华丽。”但是现在没有了。湖南省汨罗县的龙舟,前有龙头,后有风尾。凤尾呈扇形,用红纸包着竹签插在船尾,像一条长方形的尾巴。也可以叫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和鸟船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端午节打草

韩以前没见过格斗草。(历代社会流行事物考证:商)其起源没有考证,一般认为与中医的产生有关。远古的祖先挣扎求生,生活单调。在空闲时间,他们通过与昆虫、草和野兽战斗来自娱自乐。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每年端午节都聚集在郊外采药,插艾门以解暑毒疫,成为一种习俗。收获后往往会举行比赛,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出花和草的名字。大多胜出,既有植物知识的趣味,也有文学知识的趣味;孩子用叶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断了就输了,然后换一片叶子打。白居易《看儿戏》诗说:“作尘或打草,终日乐。”

《原》说:“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彝在《荆楚纪年》中所写的一个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斗草之景。”《岁月的回忆》:“在端午,造屋贮药,打百草,裹五丝。”

南北朝时称为“踩百草”,唐代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刘斌传》说:“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与百草交战五日。”宋朝扩大到平日随时作战。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对此有很多描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儿间打斗素描》,玩法如下:一、比赛双方各挑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边、水沟、田埂等处。无茎,有许多纤细的须根;叶从根际丛生,薄纸质,主脉5条,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钝,长达15-30厘米;有绿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后互相交叉成“十字”状互相用力拉扯,这样坚持下去的人就赢了。

这种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斗草,被称为“战阵”王建的《宫词》吟咏斗草的游戏:“水中的花,芹菜叶,泥土,会从许多人家中采来,总要等别人都数完了,袖子里还有玉瑾的嫩芽。”斗草不仅有“战”,还有“文战”。所谓“文争”,指的是花草的名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众姐妹忙饮酒作诗。每个房间的女仆也和她们的主人玩得很开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几个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闹闹取乐。这上面写着,我有观音柳;又说我是罗了。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难倒了大家。香菱说我有夫妻耳。豆官见香菱回答,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香菱争辩道:“一朵花叫‘兰’,几朵花叫‘穗’。上下两朵花叫‘兄弟耳’,第一朵叫‘夫妻耳’。我也有一样的花,为什么不叫‘夫妻耳’呢?"问了一会儿,豆官笑着说:"按你的说法,一朵叫'老子之隋',背后开两朵花,就可以叫'仇家之隋'。薛蟠刚刚走了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草拉进情侣耳朵里。太可惜了!”翔灵脸红了,笑着跑去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在地上打滚。女仆们在玩耍,玩得很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端午节期间的其他娱乐活动

端午节有射箭的场面。《史礼》曰:“因辽风俗,金五日离地约数寸,皮剥而白。先一人先策马飞奔,再以无羽横簇箭策马飞奔。最好是用手折断柳树放松一下。捡不起来的是其次。每一枪都要击鼓助阵。”到了明朝,鸟被储存在葫芦里,被射杀。

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古董马球最近出现在Xi,这使得这项古老的运动在消失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中国。

此外,北京还有逛天坛的习俗。《帝都风光略》卷二:“五月五日午前,团日入天坛避毒。下午过后,走在祭坛的墙下。江城没有丝节俗,但也是角粟。没有赛车的习俗,也是游戏。”还有钟馗比武,一个人扮成钟馗,挥舞着宝剑,面前拿着一根纸球棒,做出“来不及喝酒”的样子;跟随全套礼仪礼服,走过赶集驱魔。此外,端午节还有马戏和抢鸭活动。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河北省]

北平端午节忌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

在邹平县的端午节,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一杯,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用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会穿上妈妈自己做的黄色鞋子,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穿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们的脖子上绑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州的端午节期间,村庄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省]

在兴安盟的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这被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节被称为“镇病”,有蒲艾和纸牛贴门。

[甘肃省]

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

[西江省]

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给老师送一份礼物,叫做“忆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目”。

[湖北省]

在黄冈县巴河镇,人们在端午节迎接傩人,用花冠和金铃的纹身来驱赶疫情。宜昌县赛龙舟,5月13日、14日、15日尤盛。5月15日,也被称为“大端阳”,人们吃粽子,喝蒲酒,就像端午节一样。

[福建省]

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台湾省省)

台湾省位于亚热带。早期很多来自大陆的移民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瘟疫的人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节这个以驱除疾病和避免流行病为基本精神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艾蒿、无花果可以强身健体。正所谓“插榕比龙勇敢,插艾更勇敢更健康。”私塾里的学生照例在端午给丈夫发红包作为答谢,丈夫用扇子作为回礼。

在日据时期的屏东县甲东乡,也有端午节用石头打架的习俗。石战在嘉东地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每年端午节前几天,人们都准备打一场硬仗。石战以村为单位,像军队一样组织,有参谋长等职务。组织就像军队,有参谋长之类的职位。男人们在前线扔石头打仗。女人负责在后方运送石头。撕裂激烈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胜利的一方可以去战败的村庄吃喝。被打败的村民逃跑了。如果不幸被对方俘虏,会被强制脱裤子,当众受辱。据说这种奇特的习俗可以保证一整年的好运,所以嘉东人很喜欢。但由于石战往往造成严重伤亡,地方政府屡禁不止,在日本统治末期逐渐衰落。

划龙舟在台湾省被称为“龙船”。据《民俗台湾省》第一卷第六号记载,日据时期石林端午节习俗如下:从五月初开始,先去水边“迎水神”。第五天中午,敲锣打鼓,划龙舟到河边,居民烧香祭拜。俗话说“五月五日。龙船鼓满大街。”欢迎,叫“接龙”。要超越龙,还必须在农历十月初十“送水神”,举行“谢河”仪式。